甲状腺术后,非“碘”不可?
这天上午,一对父子进入诊室,儿子首先开口说话:“大夫,我爸做完手术一周了,大夫说得做131治疗,让我们来您这评估一下子”。然后递给我手术记录和病理记录:甲状腺全切、乳头状癌、多个淋巴结转移,看起来非“碘”不可。
“大爷知道自己病情么?”
“都知道,直接说就行。”
我拿起病理报告说:“大爷,您的病理类型为乳头状癌,属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目前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根据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危险度分层属于中危复发风险人群,需要进行碘131治疗”。他看了我一眼,问到:“不是都切了么?还治啥?”
这是常见问题,几乎所有接诊患者都会问的一个问题:手术已经把甲状腺全部切除了,无论有没有癌的地方都切掉了,还治啥?
碘131主要有3个目的:一是清除手术没有切干净的残余甲状腺组织,二是清除未经影像学证实的可能存在的转移或者残留,三是治疗目前已知存在的局部或远处的转移。这样有助于我们通过日后监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和全身碘扫,来判断复发转移是否发生。
“需要住院么?”
“得住院,住隔离病房。”
“啊。”他若有所思......
我想着他可能想知道碘131是什么,又或者为什么要隔离,于是我说:“碘131是一种放射性药物,就像食用盐中的碘,进入到人体后,会聚集在甲状腺组织或癌组织中释放出β射线破坏掉相应组织,达到治疗目的,它释放的这个射线,就是需要隔离的原因。还有就是......”
“住院医保报销么?”他打断我。
“医保给报销的。”
“住几天?”
“3天,第4天就出院回家了。”
“那不行,咱家还有牛呢,你上班还没人给你做饭......”他望向他的儿子。
我看着他的侧脸,是经历过风吹日晒的脸,黑黝黝、亮晶晶的,脸颊干瘪、头发稀疏,连头发缝隙都被晒的黑黑的,他仿佛并不关注他的病情,也不关注131I治疗是怎么回事,他只是在乎治疗会不会很贵、还有他的小小家庭和他的牛。
“你别说那些没用的。”他儿子说:“今天能住院么?大夫”。
“得排床。”于是我把他们带到了护理站办理排床,便回到了诊室,我在想,且不说公众,只说甲癌这一部分群体中,就有多少人不知道病理类型为乳头状癌或滤泡状癌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切除,并不意味着治疗结束,需要进行复发风险分层,中高危风险者建议进行碘131治疗,将其复发转移风险降至最低。
这位老者就是千千万万个公众的缩影吧, 大多公众群体对医疗基本是一无所知。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感到深深无力,感叹于医疗普及资源的匮乏,更内疚于长久以来积累的专业知识没能更好的回馈社会。医学普及,任重而道远。
高层动向
我国世界人口日主题确定
本报讯 (记者 郭蕾)今年7月11日是第34个世界人口日。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世界人口日宣传的通知》。《通知》指出,2023年我国世界人口日的主题为“促进性别平等,护佑妇幼健康”。
《通知》指出,世界人口日期间的宣传工作要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力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和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论述,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讲好女性在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故事。结合落实党中央关于人口高质量发展有关决策部署,大力宣传优化生育政策和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成效,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生命至上、尊老爱幼、重视生育社会价值等优秀品质,讲好新时代增进性别平等、促进婚育文明的生动故事。
《通知》明确,要大力宣传中国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聚焦母婴安全保障、出生缺陷防治、儿童健康促进等方面的便民举措开展社会宣传、健康科普和义诊咨询服务,提高政策知晓率和群众获得感,讲好新时代妇幼健康高质量发展故事。
14部门联合印发工作方案——严打非法应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
本报讯 (首席记者 姚常房)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应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专项活动工作方案》,要求严厉打击买卖精子、买卖卵子、代孕、伪造和买卖出生医学证明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工作方案》提出从6个方面加强相关全链条管理:一是加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落实医疗机构主体责任,加强技术和人员管理。二是严格患者身份识别管理,防范利用虚假身份信息违规应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三是严格规范企业经营行为,重点排查注册范围为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母婴保健等的公司企业。四是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管理,严厉打击无证生产和无证经营药品、医疗器械行为,严查非法购进销售药品、医疗器械行为。五是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设立投诉举报电话(010-68797979)。六是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应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出具虚假出生医学证明、买卖出生医学证明等违法行为。
《工作方案》要求,各地进一步落实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严厉打击非法应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等违法违规行为长效工作机制。
疾控动态
张家口市沽源疾控中心参加2023年承张锡鼠疫应急处置联合演练
为扎实做好鼠疫防控工作, 进一步提高对鼠疫疫情的应急处置水平和联防联控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7月4日我县受邀参加了由承德市卫生健康委主办的“2023年承张锡鼠疫应急处置联合演练”。
本次参演单位分别来自:张家口市地病所、坝上四县疾控中心、塞北管理区疾控中心、承德市疾控中心、丰宁县鼠防站、围场县疾控中心、锡林郭勒盟疾控中心、太仆寺旗疾控中心、正蓝旗疾控中心、多伦县疾控中心,13家兄弟单位,参演应急队员80余人。
此次演练流程分为防疫装备展示、应急处置演练。各旗县展示本地近年购置的应急处置装备,并对主要应急装备进行详细介绍。
应急处置演练采取实景演练的方式进行。模拟情景某地发现疑似鼠疫病例,从发现报告到应急处置的全过程。演练内容包括疫情发现、疫情报告、启动应急响应、发布预警、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管理、实验室采样、现场消毒、灭鼠灭蚤等内容。
演练结束后,由专家评委逐项进行点评,各旗县小分队就演练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分析讨论,及时总结经验,并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措施。
此次演练是对各地区应对突发鼠疫疫情应急处置能力的一次真实检验,提高了与周边兄弟单位的联防联控能力,进一步强化了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意识。及时反映出传染病应急防控工作中的不足,确保在发生突发传染病疫情及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及时、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科研动向
人工智能快速解码脑癌基因组
科技日报北京7月9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团队设计了一种人工智能(AI)医疗工具,可快速解码脑肿瘤的DNA,以确定其在手术过程中的分子身份,而现有方法需要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才能获得这些关键信息。研究成果7日发表在《医学》杂志上。
脑科手术期间准确的分子诊断(详细描述细胞中DNA的变化)可帮助神经外科医生决定切除多少脑组织;同时,了解肿瘤的分子特性也能让患者从现场治疗中受益,譬如手术时可直接将药物涂层晶片放入脑中。
现在使用的标准诊断方法,包括取出脑组织,将其冷冻,并在显微镜下检查。其主要缺点是冷冻往往会在显微镜下改变细胞的外观,并可能干扰临床评估的准确性。此外,即使用强大的显微镜,人眼也无法可靠地检测细微的基因组变异。
新工具被称为CHARM(冷冻切片组织病理学评估和审查机制)。CHARM使手术期间的诊断与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更新的分类系统保持一致,可用于诊断和分级神经胶质瘤的严重程度。
CHARM是利用来自1524名神经胶质瘤患者的2334个脑肿瘤样本开发的。当对一组大脑样本进行测试时,该工具以93%的准确度区分了具有特定分子突变的肿瘤,并成功分类了具有不同分子特征的3种主要类型的神经胶质瘤,这些肿瘤都具有不同的预后和不同的治疗反应,因此对其区分非常有价值。
该工具能成功捕获更具侵袭性的神经胶质瘤的标志,还能查明低级别肿瘤临床上重要的分子改变。这些变化中的每一处也标志着不同的生长、传播和治疗反应倾向。
该工具还将细胞的外观与肿瘤的分子特征联系起来,模式上更接近人类病理学家视觉评估样本的方式。此外,它还能重新训练以识别其他脑癌亚型。
ChatGPT让我们见识了通用人工智能模型的厉害——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各行各业的知识都能对谈如流。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工智能模型都要以更大的规模、覆盖更多领域为目标。在垂直细分领域,将人工智能模型做得足够专业,从而使其在医学、教育、工业等领域的实际场景得到深度应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将对传统的方式方法带来变革,在具体的行业领域实现提质降本增效。这样来看,人工智能模型的通用性与专业性,两者并不矛盾,而是需要齐头并进向前发展的两个方向。
对于人类来说,多热才算“太热”?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7月4日,地球记录到了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天。那么,人类可安全容忍的温度极限是多少?6日,英国罗汉普顿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人类存在一个上限临界温度(UCT),可能在40℃—50℃之间。了解导致新陈代谢率增加的温度值,以及不同个体温度如何变化,可能对工作、运动、旅游等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项研究是他们此前发表在《生理报告》杂志上的研究工作的延续。
研究发现,当人们暴露在40℃—50℃之间的环境中时,静息代谢率可能会更高。静息代谢率是衡量人体消耗多少能量才能保持身体功能正常运转的指标,简而言之,就是在静止状态下消耗的最小能量。
研究团队之前开展的实验表明,当人们暴露于至少40℃的温度时,其静息代谢率会上升。在40℃和25%湿度下,参与者的代谢率与基线(所谓正常水平)相比平均增加了35%。在50℃和50%湿度下,人们的核心温度平均上升1℃,新陈代谢率与基线相比增加了48%,心率上升了64%。
研究人员表示,这意味着,环境越热,人的身体越要努力地工作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运转。
在6日公布的最新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超声心动图或心脏超声波来检查24名参与者在50℃和25%湿度下的心脏活动。结果发现,女性的心率平均比男性增加得更多。这可能表明女性身体在散除多余热量方面效率不高。
保持“柔性”心理,别让抑郁症缠身
近日,知名歌手李玟不幸去世。据其姐姐李思林微博消息,李玟在离世的数年前不幸患上抑郁症,前一段时间病情急转直下,7月2日在家中轻生,经医院团队努力抢救及治疗,最终返魂乏术。
此消息一出,世人哗然。因为,李玟一直给人展示着阳光和充满活力的形象,特别是经常嘴角上扬、面带微笑,仿佛很幸福的样子。抑郁症怎么会跟她沾边呢?真是太意外了。这让人们在震惊与悲痛之余,开始更多地关注到心理健康的议题。
那么,抑郁症的病因是什么?如何判断其症状?在治疗上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带着相关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刘破资教授和心理治疗师王晓文博士。
这种精神“感冒”给人类造成沉重负担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类疾病,也被认为是精神病学中的‘感冒’。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因面临过大的精神压力而导致被抑郁症缠身。这种疾病出现后,患者就会对生活失去信心,伴有心情低落、兴趣丧失和精力缺乏等症状。”刘破资说。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患抑郁症人数达约9500万。另据有关调查表明,如果以一年时间为单位,则每年患抑郁症的人数占10%,女性是男性的2倍。
“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了全球给人类造成沉重负担的第二位疾病。”刘破资表示,从临床上来看,抑郁症的症状大致包括9种:心境低落(情绪不良)、兴趣或愉悦感缺失、食欲或体重改变、睡眠障碍、疲劳或精力减退、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无价值感或过度内疚感及自杀意念和行为。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抑郁症缺乏正常的认识,不能及时对出现抑郁状态的亲朋好友给予理解和支持。所以我们应高度重视这种疾病,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精神状态不好,应该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王晓文强调。
积极改变心态逐步疏通抑郁障碍
“其实,抑郁症出现和脑内多种神经递质紊乱有关。”刘破资说。
王晓文补充道:“需要注意的是,当生活遭受打击,如失恋或亲人突然离世等,往往会导致抑郁症发生。”
目前,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刘破资表示,对于单相重性抑郁,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效果最好。这也与美国精神科协会和英国国家卫生与保健评价研究院的实践指南一致,该指南更推荐心理治疗作为轻度抑郁患者的初始治疗。
在对抗抑郁症方面,不管是服药还是心理疏导,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抗抑郁药与心理治疗哪个疗效更好些?“有证据显示,对于单相重性抑郁患者在治疗结束时,抗抑郁药与心理治疗的疗效通常相当。”刘破资介绍,心理治疗的一个优势是在急性期治疗后,获益通常持续且患者维持良好状态。而抗抑郁药的急性期治疗获益通常因停药而消失,也就是说,急性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后病情缓解且随后停药的患者中,复发很常见。
王晓文指出,易患抑郁症的人心理韧性弱,像一只玻璃杯一样易碎;而不易患抑郁症的人心理韧性强,更像一只塑料杯,掉在地上也可以弹起。后者往往能够保持“柔性”心理,对于精神压力或打击具有“吸收”能力。所以,大家平时要有意锻炼心理韧性,学会放松身心和积极正向思考,凡事“不较真”“不强求”。
Nat Aging:给年老恒河猴注射klotho蛋白可改善它们的认知能力
先前的研究已表明在肾脏中自然产生的klotho在血液中循环,对寿命和整体健康都有影响。早在1997年,另一个研究小组已注意到缺乏正常数量的lotho的小鼠往往会遭受类似衰老的影响。他们还发现,血液中klotho含量较高的老年小鼠往往寿命更长。先前的研究还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体内的lotho水平趋于下降。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想知道,给衰老的恒河猴提供这种蛋白是否会减缓或恢复认知功能。他们选择了18只恒河猴,这些恒河猴的年龄与65岁或以上的人类相当。
每只恒河猴的任务是穿过迷宫,以找到隐藏的食物。然后它们被鼓励重复穿过迷宫,看看它们对通往食物的最直接路径的记忆程度。接下来,这些作者向每只猴子注射了klotho,所注射的数量将它们体内的klotho水平提高到婴儿时的水平。四小时后,这些恒河猴再次接受了不同迷宫的测试。在接下来的两周内,它们还接受了几次测试。
Rhesus KL增强老年恒河猴的认知能力。图片来自Nature Aging, 2023, doi:10.1038/s43587-023-00441-x。
在观察他们的结果时,这些作者发现,给这些恒河猴服用klotho导致工作记忆的改善。他们还发现,即便当迷宫的路径更难记住时,这些恒河猴在记住路径方面看到了更多的改善,在某些情况下,改善幅度高达20%。
这些作者还发现,给这些恒河猴提供klotho的效果至少持续了两周。他们认为,他们的发现表明,给这些恒河猴提供这种蛋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提高。
参考资料:
1. Stacy A. Castner et al. Longevity factor klotho enhances cognition in aged nonhuman primates. Nature Aging, 2023, doi:10.1038/s43587-023-00441-x.
2. Injection of klotho protein into older monkeys found to improve cognitive decline
两篇Nature利用干细胞构建人类胚胎模型来研究人类胚胎的早期发育
科学家们已构建了胚胎模型,以帮助研究人类早期发育的奥秘、出生前发生的医学问题以及许多怀孕失败的原因。这些模型是由干细胞而不是卵子和精子构建而成的,也不能长成婴儿。
科学家们已构建了胚胎模型,以帮助研究人类早期发育的奥秘、出生前发生的医学问题以及许多怀孕失败的原因。这些模型是由干细胞而不是卵子和精子构建而成的,也不能长成婴儿。
波士顿科学博物馆伦理学家和生命科学主任Insoo Hyun说,“它们足够完整,可以让你了解怀孕期间胚胎可能发生的情况,但它们还没有完整到可以用于繁殖的程度。它就是不会成功。这是行不通的。”他说,使用模型也避免了在研究中使用真实胚胎的争议。
有几个研究团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如今,在两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分享了他们的工作。Hyun说,虽然以前的模型模拟的是前期胚胎(pre-embryo),但是这两项新研究中提出的最新模型是模拟的是植入子宫后的胚胎。真正的人类胚胎在这个阶段可能极难看到,因为它们进入了子宫。他说,这两项新研究中提出的模型在使用的技术和完整程度上都有所不同,有些模型不仅反映了胚胎,还反映了胎盘和卵黄囊的最初阶段。对于这些类型的模型,这两项新的研究使用一类能够在体内发育成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或组织的干细胞。它们可以来自胚胎,也可以由成体组织重编程而来。
第一项新的研究描述了类似于人类胚胎受精9至14天后的模型。耶鲁大学研究发育干细胞生物学的Berna Sozen说,“如果我们能在实验中建立这个时期的模型,那么我们终于可以开始询问人类发育在那些通常隐藏在母亲体内的早期阶段是如何发生的。”Sozen说,科学家们还将能够研究胚胎失败、发育障碍和怀孕损失。她说,在这一点上,我们还不了解它是如何出错的。
在第二项新的研究中,加州理工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干细胞生物学专家Magdalena Zernicka-Goetz及其同事们说,他们的模型反映了受精后14天的发育情况。该模型包含了胚胎组织和能够继续产生胚胎周围结构(比如胎盘和卵黄囊)的组织。Zernicka-Goetz说,在未来,人类胚胎模型可能用于探索环境和化学物对早期发育的影响。她说,它们甚至可能用来产生用于新医学治疗的组织。
Sozen还设想在胚胎模型上测试药物,并让它们接触病菌---这些实验不能在怀孕的人身上进行。
国际干细胞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tem Cell Research)的指导方针指出,科学家们不能将任何人类胚胎模型植入人类或非人类子宫。几十年来,该协会有一个相关的“14天规则”,指导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实际胚胎可以生长多长时间---该组织在2021年建议在有限的情况下放宽这一规则。但由于这些模型不是胚胎,它们不受该规则的约束。
参考资料:
1. Bailey A. T. Weatherbee et al. A model of the post-implantation human embryo derived from pluripotent stem cells. 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6368-y.
2. Monique Pedroza et al. Self-patterning of human stem cells into post-implantation lineages. 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6354-4.
3. Scientists use stem cells to create models of human embryos and study our earliest days
《糖尿病学》:60岁前患糖尿病与痴呆症风险增加192%有关!
糖尿病与痴呆症风险密切相关[1],但不仅是糖尿病阶段,前驱糖尿病也被认为是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症的风险因素[2],而中年前驱糖尿病患者中,每年约有5-10%会发展为糖尿病[3]。从前驱糖尿病到糖尿病的发展对痴呆症风险有怎样的影响?延缓这一发展过程能否降低痴呆症风险?
在最近的Diabetologia杂志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最新研究成果[4],他们发现,前驱糖尿病与痴呆症风险增加有关,但这种关联可能是由患者后续发展为糖尿病介导的,更为重要的是,糖尿病发病年龄<60岁与痴呆症的关联最强,与风险增加192%有关,60-69岁与风险增加73%有关,超过80岁后风险增加不再显著。
研究基于前瞻性队列——社区人群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研究(ARIC),在美国的四个州县招募了15792名45-64岁的参与者,排除了缺少糖化血红蛋白(HbA1c)、患痴呆症和50岁前死亡等不符合标准的参与者后,纳入11656例参与者进行最终分析。
参与者平均年龄56.8岁,55.3%为女性,20.0%为前驱糖尿病(HbA1c为39-46mmol/mol)。
有3143名参与者在中位15.9年的随访期内发展为糖尿病,平均发生年龄约为71.6岁,基线时患前驱糖尿病的患者相比非患者更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44.6% vs. 22.5%)。
有2247名参与者在中位24.7年的随访期内发展为痴呆症,基线患前驱糖尿病,后发展为糖尿病的参与者的痴呆症发生率(23.9%)显著高于基线患前驱糖尿病但未发展为糖尿病,以及基线未患前驱糖尿病(随访中未发展/发展为糖尿病)的三组参与者。
按照是否患前驱糖尿病和随访中是否发展为糖尿病分组的4组参与者的糖尿病发生率
基线患前驱糖尿病的参与者80岁时的累积痴呆症发生率为15%,90岁时为63%,校正了人口统计学因素和APOE状态后,前驱糖尿病与痴呆症的发生风险增加19%有关,校正了其他生活方式和临床风险因素后,前驱糖尿病与痴呆症的发生风险增加12%有关,但将后续患糖尿病作为校正因素后,风险增加下降到5%且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这表明,前驱糖尿病与痴呆症风险的关联可能主要受到后续患糖尿病的影响。
在糖尿病发病年龄较早(<60岁)的亚组中,累积痴呆症发生率最高,发病年龄在70-79岁之间或≥80岁与未患糖尿病的参与者的累积痴呆症发生率相似。
在多变量校正模型中,糖尿病和痴呆症发生率之间的关联强度随着糖尿病发病年龄的增长而降低,<60岁与痴呆症风险增加192%有关,60-69岁与风险增加73%有关,70-79岁与风险增加23%有关,≥80岁时风险增加不再显著。
基线前驱糖尿病和非前驱糖尿病亚组的累积痴呆症发生率(a)
不同糖尿病发病年龄亚组累积痴呆症发生率(b)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中年时期患前驱糖尿病与痴呆风险增加有关,这一关联可能是由日后发展为糖尿病这一因素解释的,另外,糖尿病发病时间越早,痴呆症风险增加越多,因此,预防前驱糖尿病进展,尤其是年轻人,可能是减少痴呆症负担的一个重要途径。
此前的研究大多没有考虑前驱糖尿病进展为糖尿病这一过程,这项研究提供了糖尿病与痴呆症风险关联的更全面的分析结果,并且表明,在未发展为糖尿病的前提下,前驱糖尿病并不是痴呆症的一个强力风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Cheng G, Huang C, Deng H, et al. Diabetes as a risk factor for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J]. Internal medicine journal, 2012, 42(5): 484-491.
[2] Garfield V, Farmaki A E, Fatemifar G,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lycemia and cognitive function, structural brain outcomes, and dementia: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in the UK Biobank[J]. Diabetes, 2021, 70(10): 2313-2321.
[3] Tabák A G, Herder C, Rathmann W, et al. Prediabetes: a high-risk state for diabetes development[J]. The Lancet, 2012, 379(9833): 2279-2290.
[4] Hu J, Fang M, Pike J R, et al. Prediabetes, intervening diabetes and subsequent risk of dementia: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ARIC) study[J]. Diabetologia, 2023: 1-8.
《细胞·代谢》:脂肪肝促进肠癌肝转移的机制,找到了!
该研究验证了脂肪肝中由肝细胞衍生的EVs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具体分子机制,为日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脂肪肝患者更易发生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机制找到了!
近期,美国西达赛奈医学中心的Ekihiro Seki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脂肪肝不仅会对肝脏本身产生影响,还能通过释放细胞外囊泡(EVs)创造一种有利于结直肠癌转移的肝脏微环境。
机制上,脂肪肝会上调Rab27a表达,增加肝脏细胞产生EVs,这些EVs将含有调节YAP信号通路的微小RNA(miRNA)转移到癌细胞中,通过抑制LATS2基因的表达来激活YAP信号通路。YAP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了M2巨噬细胞的浸润和CYR61的产生,形成了一个免疫抑制的微环境,进一步加速了结直肠癌的肝转移。
研究发表在《细胞·代谢》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汪志军及涂炜也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1]。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约有70%的结直肠癌患者都会发生肝转移。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近年来有不少研究显示,脂肪肝增加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风险,影响患者预后,但其背后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为了进一步探究脂肪肝促进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机制,研究人员建立了有或没有脂肪肝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野生[wt]小鼠喂食高脂饮食[HFD]和低脂饮食[LFD]6周,脾脏注射MC38结直肠癌细胞2周)。
结果发现,HFD增加了转移性肿瘤的数量和大小,同时,小鼠血清中的EVs数量也变多了。鉴于EVs能促进癌症生长,研究人员用HFD小鼠血清中的EVs处理MC38细胞,结果发现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确变强了。
EVs促进结直肠癌肝转移
在人体中,研究人员同样观察到NAFLD患者血清中EVs的数量比健康人多的多。更重要的是,NAFLD患者血清中EVs也可以促进HCT116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由于血清中的EVs也包含肝脏来源的EVs,而脂肪肝又可以产生EVs,因此研究人员猜想脂肪肝产生的EVs是促进转移性肿瘤生长的关键。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研究人员在原代肝细胞和Huh7细胞系中加入了棕榈酸(PA),在PA刺激下,肝细胞产生了更多的EVs。这些EVs可被结直肠癌细胞(MC38和HCT116细胞)吸收。吸收EVs后,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性变强了。总之,以上结果提示,脂肪肝来源的EVs会加速肝脏转移性肿瘤的生长。
正常情况下,EVs产生受中性鞘磷脂酶和Rab27a/b蛋白调控,在HFD小鼠、PA处理过的肝细胞以及NAFLD患者肝细胞中,研究人员均观察到Rab27a表达上调。
当Rab27a被敲降后,EVs产生减少,HFD小鼠肝脏转移性肿瘤生长被抑制了,相反,Rab27a过表达则会促进结直肠癌的肝转移。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脂肪肝促进结直肠癌肝转移是通过上调Rab27a表达,增加EVs的产生实现的。
Rab27a表达对转移性肿瘤大小的影响
接下来,研究人员分析了EVs的组成,通过miRNA PCR定量分析发现,miR-103、miR-25和miR-92a这三种miRNA在肝脏来源的EVs中表达特别丰富。当研究人员用这三个miRNA处理MC38和HCT116细胞后,这些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都会增加。
随后,研究人员又寻找了这三个miRNA的直接靶标,利用多种目标基因预测算法,研究人员发现了与这三个miRNA有关的抑癌基因,LATS2。LATS2也是促癌YAP信号的负调控因子,当用这三个miRNAs处理结直肠癌细胞时,LATS2的表达明显降低,而YAP蛋白的表达则明显增加。这一现象在HFD小鼠模型中也得到了证实。
LATS2表达下调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敲降Rab27a后,可逆转由于HFD引起的LATS2表达的下降和YAP及YAP靶基因(Ankrd1、Axl1、Ccn2和Ccn1)表达的增加。这些结果表明,EVs可通过抑制LATS2基因的表达来激活YAP这一促癌信号通路。
那YAP信号通路的激活会对结直肠癌的肝转移产生哪些影响呢?
在体外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YAP信号通路的激活会募集更多的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形成了一个免疫抑制的微环境。若敲降Yap1,HFD和LFD小鼠的转移性肿瘤生长都受到了抑制,此外,敲降Yap1也减少了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聚集。
既往研究显示,YAP的一个靶基因,Ccn1,编码的一种蛋白CYR61,会促进肿瘤增长。当研究人员沉默Ccn1后,发现脂肪肝中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浸润和基因表达都受到了抑制。以上结果表明,YAP信号通路的激活会促进M2巨噬细胞的浸润和CYR61的产生,进一步促进了肿瘤的增长。
最后,研究人员在人类伴有脂肪肝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也观察到类似机制。总之,该研究验证了脂肪肝中由肝细胞衍生的EVs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具体分子机制,为日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以柠檬等为主要成分 植物精油类驱蚊剂未必更安全
又到蚊子肆虐时。最近,人类和蚊子在“斗智斗勇”,各种驱蚊产品则在“神仙打架”。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发现,除了以避蚊胺、驱蚊酯等人工合成物质为主要成分的驱蚊产品外,还有一些以柠檬、薄荷、樟脑、柠檬桉、香茅、丁香甚至肉桂、天竺葵等中药材为主要成分的植物精油类驱蚊产品。因看到后者主要成分是植物,故许多消费者认为使用它们更安全。
那么,这些新奇的驱蚊成分是否安全有效?为孕妇、婴幼儿等特殊群体挑选驱蚊产品有没有什么讲究?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天然、人工驱蚊剂均有效
“驱蚊产品的原理是通过添加驱蚊成分,干扰蚊虫的嗅觉或神经系统,导致蚊虫失去判断目标的能力,不能继续叮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科普作家孙亚飞对记者表示,典型的驱蚊成分有避蚊胺和驱蚊酯。
除此之外,香茅、柠檬桉等植物的生长环境蚊虫较多,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这些植物也进化出了“驱蚊虫”的能力。这些植物体内的芳香物质被大多数人喜欢,但却会干扰蚊虫的嗅觉或神经系统。孙亚飞说,将这些芳香物质提炼为高浓度精油,是各类新奇驱蚊产品中添加的主要驱蚊成分。
不过,有一些网友表示,以植物精油为主要成分的驱蚊产品在持续时间上远不如添加了避蚊胺或驱蚊酯的驱蚊产品。
事实果真如此吗?
孙亚飞表示,驱蚊成分是人造的还是天然的,对于其挥发时间和范围的影响不大。“挥发时间主要和液体的沸点有关,而且挥发速度还可以利用诸如乙醇等溶剂进行控制。因此,植物精油的挥发性未必更强。”他说。
“总之,在有效性方面,这些植物精油能够起到一定的驱蚊效果。”孙亚飞总结道。
植物精油也有健康风险
那么,这些新奇的驱蚊成分,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呢?
孙亚飞告诉记者,目前覆盖驱蚊产品的国家标准是GB 24330—2020《家用卫生杀虫用品安全通用技术条件》和GB/T 13917.9—2009《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第9部分:驱避剂》。
“这两个标准只规定了驱蚊剂的安全标准和测试方法,并没有限定驱蚊剂的成分。”孙亚飞表示,“也就是说,现在对于这类产品的监管只限于有没有效和是否安全,对具体使用什么成分并无明确要求。”
此外,网上还有一种论调:有孕妇和婴幼儿的家庭应尽可能选择植物精油类驱蚊剂,因为人工合成类驱蚊剂会对孕妇和婴幼儿造成刺激。
那么,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主任医师、教授段涛此前表示,根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官方网站资料,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柠檬桉油、对薄荷二醇、甲基壬基甲酮是经美国环境保护署登记过的,含有上述活性成分的驱蚊液被证实安全有效,孕妇和哺乳期的女性也可以安全使用。其中避蚊胺是研究最多、使用最广泛的成分,它不仅适合孕期和哺乳期妇女使用,还适合2个月以上的婴幼儿使用。
段涛同时提醒,虽然孕妇短期使用蚊香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有影响。因此出于安全考虑,不建议孕妇使用蚊香或者电蚊香。电蚊香液中的驱蚊成分主要是各种杀虫剂的提取物,包括除虫菊酯、多环芳烃等,长期大量使用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有负面影响。蚊香和电蚊香液驱蚊物质相似,且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PM_2.5颗粒,有害身体健康。若必须使用蚊香,则应在通风、开阔处使用。
孙亚飞表示,以天然植物精油作为驱蚊成分的驱蚊产品并不比以人工合成物质作为驱蚊成分的产品更安全,因为植物精油同样会有毒性或导致过敏。
“例如,樟脑虽然有比较显著的驱虫效果,但它具有刺激性,并不适宜儿童使用。”孙亚飞说。
超越Cas9,刘如谦团队等证实碱基编辑是这两种遗传疾病的更好治疗手段
碱基编辑(Base Editing)是由刘如谦(David Liu)等人开发并逐步扩展、完善的一种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碱基编辑能够在特定位点以高精度和高效率对单个碱基对进行编辑,且不会像CRISPR-Cas9那样依赖于DNA双链断裂(DSB),因此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 Jonathan Yen、Mitchell Weiss 与博德研究所刘如谦团队合作,在 Nature Genetics 期刊发表了题为:Potent and uniform fetal hemoglobin induction via base editing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在人类造血干细胞/祖细胞中,碱基编辑(base editing)对于恢复出生后胎儿血红蛋白表达特别有效。相比CRISPR-Cas9,碱基编辑能够将胎儿血红蛋白的表达提高到更高、更稳定、更均匀的水平。
该研究还表明,CRISPR-Cas9产生的不同插入或缺失突变(Indels)可以引起意想不到的表型变异,而碱基编辑可以规避这一问题,有望成为镰状细胞病(SCD)和β-地中海贫血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策略。
刘如谦教授表示,我们仔细研究了CRISPR-Cas9和碱基编辑器对胎儿血红蛋白基因进行治疗性编辑后的DNA序列。Cas9编辑经常产生不同DNA序列的复杂、不受控的编辑结果。而这项研究显示,碱基编辑器的编辑结果要均匀的多。
成人血红蛋白(HbA)主要在出生后表达,其包含四个蛋白质亚基——两个β-珠蛋白和两个α-珠蛋白。β-珠蛋白基因突变会导致镰状细胞病(SCD)和β-地中海贫血。
但人类还要另一种血红蛋白亚基——γ-珠蛋白,它在胎儿发育期间表达,γ-珠蛋白与α-珠蛋白结合形成胎儿血红蛋白(HbF)。正常情况下,人类在出生后,BCL11A转录因子会抑制γ-珠蛋白的表达,从胎儿血红蛋白转换为成人血红蛋白。
近年来,有临床研究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来重新启动γ-珠蛋白表达,产生胎儿血红蛋白,替代有缺陷的成人血红蛋白,显示出了治疗益处。
在临床中发现,并非所有人在出生后都不表达胎儿血红蛋白,有些人因为γ-珠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突变,表现出了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多症(HPFH),他们即使在成年期也高表达胎儿血红蛋白。因此,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模拟这种天然突变,也可以用于镰状细胞病(SCD)和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比较了CRISPR-Cas9和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在CD34+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中进行的5种不同治疗策略。
具体来说,使用CRISPR-Cas9分别靶向编辑BCL11A中与γ-珠蛋白的结合基序或BCL11A红系增强子。使用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分别对γ-珠蛋白启动子的三个位点进行碱基编辑,γ-珠蛋白-198 A>G、-175 A>G、-113 A>G,以模拟天然HPFH突变。
结果显示,纯合子的γ-珠蛋白-175 A>G编辑后,胎儿血红蛋白(HbF)表达水平达到了81±7%,这比CRISPR-Cas9编辑高出2-4倍。编辑后的CD34+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在移植到小鼠体内产生的红细胞中,-175 A>G碱基编辑也比CRISPR-Cas9编辑更有效地诱导HbF产生。
该研究还发现,传统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具有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并非每次Cas9编辑都能实现相同程度的提高胎儿血红蛋白水平,其编辑效果的异质性很高。与之相比,腺嘌呤碱基编辑(ABE)能够将胎儿血红蛋白提高到更高、更稳定、更均匀的水平。
与CRISPR-Cas9编辑产生不受控的插入或缺失突变(Indels)相比,碱基编辑能够产生精确的单碱基改变,几乎没有不需要的副产物。碱基编辑的结果具有更强的一致性,这是临床治疗中非常理想的安全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在2023年4月于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期刊发表了题为:Ex vivo prime editing of patient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 rescues sickle-cell disease phenotypes after engraftment in mice 的研究论文【2】。
该研究在体外对人类镰状细胞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进行了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在移植给小鼠后,成功挽救了小鼠的镰状细胞病表型。此外,该治疗策略具有高编辑效率、低频indel副产物和最小的脱靶编辑水平。
而在2021年6月,该团队在 Nature 发表了题为:Base editing of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 rescues sickle cell disease in mice 的研究论文【3】。
在镰状细胞病(SCD)中,编码β-珠蛋白的第六位氨基酸的密码子GAG突变成了GTG。虽然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不能将GTG突变恢复成GAG ,但可以将转化为GCG ,而GCG是一种自然存在的非致病性变异,转化后于正常β-珠蛋白无异。
该研究使用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首次实现了对镰状细胞病(SCD)突变基因的直接修复。
节食也未必能瘦,Nature揭秘GDF15促进减肥机制,还可有效维持肌肉水平
减肥常伴随着乐观的态度和严格的饮食坚持。早期减肥阶段,体重下降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减肥速度会慢慢下降,甚至会停止,乃至反弹。
“适应性产热”是指随着体重减轻,身体为了应对能量摄入的减少,其能量消耗会进入“节能模式”,新陈代谢速度减缓,体重下降速度减慢。
而减脂的基本逻辑在于制造摄入能量<能量消耗的能量赤字。如果出现适应性产热,赤字就会逐渐减少,最终趋于平衡甚至是摄入能量的反超,导致减肥反弹。
近日,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称生长分化因子 15(GDF15)不仅可以帮助小鼠减肥,还不会减慢新陈代谢。相关研究以题为“GDF15 promotes weight loss by enhancing energy expenditure in muscle”发表在 Nature 期刊,详细描述了团队如何发现 GDF15 通过刺激肌肉细胞来诱导体重减轻,燃烧能量。
领导这项研究的是麦克马斯特大学教授 Gregory Steinberg 及其博士后研究员 Dongdong Wang。Gregory Steinberg 也是麦克马斯特代谢、肥胖和糖尿病研究中心的联合主任。他的研究重点是了解控制脂肪和糖代谢的分子途径,以及血清素和 GDF15 等内分泌因子如何调节这些影响。
相关工作得到了加拿大糖尿病协会、加拿大卫生研究院,以及诺和诺德的资助。
热量摄入限制下,仍保持能量燃烧
生长分化因子 15(GDF15)是一种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它是转化生长因子 β (TGF-β) 超家族的成员,最早发现于 1997 年,与体重减轻和恶心相关的人类疾病状态有关,如癌症发生、炎症反应、组织损伤、妊娠等。
自发现以来,针对 GDF15 的研究颇多。
先前有研究表明,GDF15 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有关,与瘦对照相比,肥胖小鼠、大鼠和人类的 GDF15 血清水平升高。然而,Gdf15 的缺失会导致小鼠体重增加,而过度表达则导致小鼠体重降低并改善代谢参数。
2017 年,几个研究小组同时独立报道,发现了 GDF15 的受体—— GFRAL,GFRAL 是一种孤儿受体,被认为在大脑发育中发挥作用;同年,来自安进的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利用 GDF15 的活性可以通过影响肠脑轴来降低肥胖小鼠和猴子的体重。
Gregory Steinberg 课题组此前就有研究表明,2 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二甲双胍能够降低食欲取决于 GDF15。口服二甲双胍可以增加血清 GDF15,并减少食物摄入量。
为了更好地了解 GDF15 促进减肥的机制,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对饲养在热中性 (29°C) 条件下的小鼠进行研究,这些小鼠被喂食高脂肪和果糖的饮食,这会促进肥胖、胰岛素抵抗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ASH) 等。
在光周期开始时,研究人员每天向小鼠注射三种不同剂量(0.3、1 和 5 nmol/kg)的 GDF15,持续 6 周。每天测量个体食物摄入量并与配对喂养对照相匹配。
在前 10 天,治疗组和配对喂养组之间的体重减轻轨迹相似;10 天后,治疗组小鼠体重继续减轻,配对喂养组小鼠体重基本不变。在接下来四个星期,尽管配对喂养组的饮食仍然受到限制,但其体重减轻仍趋于稳定。与此同时,治疗组的体重继续下降。
实验结束后,接受 1 和 5 nmol/kg GDF15 治疗的小鼠体重分别减少了 13.6% 和 23.0%,而配对喂养的对照小鼠体重则减少了 5% 左右。重要的是,这种体重减轻归因于脂肪量的减少,而不是瘦体重(除脂肪以外身体其他成分的重量,肌肉是其中的主要部分)的减少。
为了检验 GDF15 治疗与配对喂养对照相比的效果是否依赖于饲养温度,研究人员分别在 21°C 和 29°C 饲养下的小鼠中完成了匹配实验。在 16 天的时间里,GDF15 处理导致 21°C 和 29°C 下的累积食物摄入量出现类似的减少(21.3% VS 19.2%)。在 21°C 或 29°C 下 5 或 10 天后,GDF15 诱导的体重减轻与配对喂养对照没有不同。10 天后,无论饲养环境温度如何,GDF15 处理的小鼠体重持续减轻,而配对喂养的对照小鼠则没有。
此外,在 21°C 饲养并饲喂高脂肪饮食的小鼠中,Gfral 敲除小鼠比野生型对照小鼠更肥胖,并且在 7-10 天内对 GDF15 的食欲抑制作用具有抵抗力。
也就是说,即使限制饮食,GDF15 治疗组小鼠体重依旧下降,但配对喂养组小鼠体重则逐渐趋于稳定。表明存在某种机制促进 GDF15 治疗组小鼠的新陈代谢加快。
可有效维持肌肉水平
基于上述研究,团队开始寻找 GDF15 治疗组小鼠能够保持代谢加快的机制。
起初,团队发现携带交感神经系统 (SNS) 活动受损的基因突变的小鼠在注射 GDF15 后体重并未减轻。研究人员认为 SNS 刺激可能会激活棕色脂肪中一种称为无效循环的过程。无效循环是指两条代谢途径同时运行,产生并重复利用彼此的代谢物,除了燃烧的能量之外没有任何净产品。
“但我们对此进行了一年多的研究,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它会增加棕色脂肪的能量燃烧。”Steinberg 表示,并将研究转向了肌肉。
事实也证明,通过刺激交感神经系统,GDF15 上调肌肉中钙的释放。肌肉细胞通过徒劳的循环消耗掉它,并在此过程中释放能量。“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 ATP 来控制钙的含量,当然,如果使用更多的 ATP,那么需要燃烧更多的卡路里来保持这些水平恒定。” Steinberg 解释道。
当研究人员将 GDF15 治疗小鼠的肌肉质量与仅限制热量饮食的小鼠的肌肉质量进行比较时,这种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正如预期的那样,未经治疗的小鼠失去了肌肉功能,节食不仅会减少脂肪,还会减少肌肉质量。但 GDF15 治疗组的小鼠保留了肌肉。
“这是与 GLP-1 激动剂的一个关键区别。”Steinberg 指出。
肌肉快速流失是 Ozempic 和 Wegovy 等减肥药物的不良副作用之一。在索马鲁肽的 STEP1 试验中,瘦肌肉质量的下降占总体重减轻的近 40%。SUSTAIN 8 试验中也出现了相同的结果,该试验还发现,即使剂量较低,40% 的体重减轻也可能导致肌肉质量缩小。
礼来今年 2 月份报道称,其长效 GDF15 受体激动剂可以减弱食欲且耐受性良好,但体重下降幅度较为温和,将经修饰过的 GDF15 用于临床减肥或存在挑战。
“最好的结果可能是 GDF15 和 GLP-1 受体激动剂的结合,或者未经修饰的 GDF15 本身就能够对人类发挥功效。”据 Steinberg 所知,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尝试过给人们注射天然 GDF15。
对于他的团队而言,接下来将进行一项动物研究,将 GLP-1 与 GDF15 结合使用,看看联合疗法是否有效;另一项是人类研究,分析体重减轻后蛋白质水平将如何变化。
舆情信息
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标准管理办法
《办法》指出,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中国药典》增补本与其对应的现行版《中国药典》具有同等效力。经药品注册申请人提出,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药品审评中心核定,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批准药品上市许可、补充申请时发给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的经核准的质量标准为药品注册标准。省级中药标准包括省(区、市)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中药材标准、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中药配方颗粒标准。
健康学校建设体现“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名单。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旨在倡导从学校层面关注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将健康素养融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将健康促进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将健康教育渗透学生学习实践生活诸环节,系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健康学校建设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为学校深度参与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
如何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直是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难题。全国第八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但存在着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超重肥胖率上升、握力水平有所下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个体成因复杂,但都反映了从家庭、学校、社区等各层面加强青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在学生健康素养的培育中,学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学校建设是一个极佳的契机,以此可以加快建立学校健康管理制度,倡导校园健康行为,通过五育并举补齐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的短板,积极开展公共卫生、常见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等专题教育,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作为育人的关键主体,学校应当把建设健康学校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更扎实落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相关实践要求。
健康是个大概念,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到底该包括哪些维度?对此,世卫组织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给出定义。结合我国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关注肥胖、脊柱侧弯、龋齿、流感等常见病或传染病预防的同时,还需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卫生问题。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提升健康素养、养成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学校健康教育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让学生能够开心地笑出来、愉快地跑起来。
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对健康教育而言,大中小学校宜有不同的侧重,而其主要目的都是坚持健康知识传授、健康意识形成与健康行为实践相统一原则,提高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与健康技能水平。
健康教育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健康教育工作要注重多方协调、系统治理。目前,各大中小学校对健康课教育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健康教育教师面临的工作职责不清、课时无法保证等困惑应尽快化解。因此,健康教育工作要从学校课程入手,优化健康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作用;为健康教育的相关教师提供实现专业价值、施展专业水平的舞台与空间,充分展示健康教育的专业魅力,同时促进学生健康素养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也促进家长对学校健康教育满意度的提升。健康教育工作还应加强统筹社会力量参与,提升政府在健康教育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教育行政、教学研究、卫生健康等相关单位要在师资配置、课时安排、研修培训、专题教研、健康科普等方面给予支持。
(作者:杨玉春,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
两部门: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工作管理的通知》,要求实施全链条综合监管,切实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合法权益。
通知要求,用人单位应依法依规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职业病诊断机构备案后的核查管理。对新备案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职业病诊断机构要在备案后3个月内组织开展现场核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不具备《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所规定条件的机构名单,或不具备能力的服务项目。
各地应统筹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和职业病诊断机构备案与事中事后监管执法,把用人单位组织接触职业病危害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为劳动者职业病诊断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等监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全链条的综合监管,切实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合法权益。组织开展职业病诊断医师资格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增强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业务能力,提升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23中国老年慢病大会举行
本报讯 (特约记者 王姿英)近日,2023中国老年慢病大会在上海市举行。大会以“科学防治慢病,助力老龄健康”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就我国慢性病管理与慢性病防治策略、老年慢性病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等,进行探讨交流。
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季光在会上表示,应对慢性病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生命科学、医学科学、中医药学、人工智能大数据、人口社会学等学科交叉研究,创新中国医学发展模式,为慢性病防治提供中国智慧,书写中国答案。
大会发布了老年慢性病防治促进行动和老年慢性病管理系列指南,其中包括《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指南》《老年2型糖尿病慢病管理指南》《老年慢性失眠慢病管理指南》《老年骨关节炎慢病管理指南》《老年骨质疏松症慢病管理指南》《老年前列腺增生慢病管理指南》《苓桂术甘颗粒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等。
此次大会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会上,200余位慢性病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分享了170余场相关报告。
新技术可提高肿瘤质子疗法效率
据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 瑞士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高效产生医用质子束流,提高用质子疗法清除肿瘤的效率。
在医疗领域,质子疗法是使用质子束来照射病变组织,最常见的是治疗癌症。与使用X射线的传统放射性治疗相比,质子疗法的主要优势在于质子的剂量沉积在一个狭窄的深度范围内,对健康组织的影响相对更小,有利于实现精准治疗。
然而,粒子加速器产生的质子束流能量较高,在用于人体之前需要降能,然后通过狭缝装置的筛选,只有很少一部分质子能得到利用。瑞士谢乐研究所团队在英国《自然·物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用特殊的“楔子”取代狭缝装置,调整质子束流的性质,使更多质子可得到利用。
实验表明,加速器产生的质子中,以往最多只有0.27%能最终用于治疗,新技术将该比例提高到了0.5%。这意味着产生的医用质子束流强度提高,治疗照射时间可缩短近一半。模拟计算显示,以这种楔形装置为基础重新设计对质子降能和筛选的系统,有望将利用率进一步大幅提高。
托起失能老人幸福晚年
“要不是白医生的及时救助,你们今天就见不到我了。”不善言谈的71岁老人杜荣,逢人便会如此说。
家住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民馨路街道民馨家园小区的杜荣老人长年独居,是低保人员。2022年,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单位包头舒宇康复医疗中心医护人员在上门服务时,查出其患有重度高血压。当时,医疗团队为他选择了适合的降压药,从服用时间、频率上给予了专业指导,经过两个多月的系统管理,老人血压基本控制到正常范围。
今年,按照包头稀土高新区“社区和居家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要求,要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不少于35次的上门服务,杜荣再次成为稀土高新区23个重点服务对象之一。
近年来,为切实推动养老事业发展,积极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积极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融合、“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
自2018年以来,包头稀土高新区率先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投入250余万元,主要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开展基本生活和康复理疗等项目服务,目前已累计提供上门服务超万人次。该项服务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稀土高新区民政局局长聂玉亮告诉记者,稀土高新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通过专业、精准的医疗服务,让长年卧床的老人能够下地走一走;在家里面走动的老人,能走出家门到外面看一看,提升老人的身体机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记者了解到,稀土高新区拥有常住人口19.26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6万,占总人口的15%。该区通过财政、民政、街镇、社区等部门的不断发力,积极引进社会资本、专业人才,鼓励企业、社会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及运营。目前已形成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可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娱、助行、日间照料等服务。
“我们着力解决失能老人康复不起的痛点与难点,全方位关注老人身心健康。下一步,我们将从群众所需入手,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社会的关爱和精准的居家养老服务。”聂玉亮表示。
青海:39种药品平均降价56% 多为临床常见用药
据悉,此次集采药品大多为临床常见疾病用药,涵盖抗感染、心脑血管疾病、抗过敏、精神疾病等用药,其中,备受关注的治疗甲型流感的磷酸奥司他韦干混悬剂由集采前每瓶百余元降至每瓶15.99元,平均降价83%。
同时,常用降压药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由原来的每片7元左右降至每片2.6元,平均降价48%;此外,治疗早产的阿托西班注射剂集采前单支价格超过千元,此次集采降至平均240元/支,降幅达80%。同时,本次集采抗感染药物品种数占比达到40%,除减轻患者用药负担外,也将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据悉,为保障中选药品供应保障,此次集采中选药品建立“主供+备供”的供应模式,当主供企业出现断供等特殊情况时,备供企业可按有关程序替代主供企业及时供应,并针对临床5种易短缺药品,实施“一供二备制”,增加了第二备供生产企业,确保临床使用。
专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需定期评估器官损伤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多位专家近日在线上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红斑狼疮总体疾病控制情况在临床实践下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疾病活动、反复复发和药物毒性,患者常存在多器官系统不可逆损伤的风险,需多管齐下做好器官保护。
系统性红斑狼疮高发于15岁至45岁育龄期女性,以多脏器多系统受累为主要特点,可导致肾脏、心血管、肺、消化系统、眼部等多器官、组织的损伤,并显著增高患者的死亡风险。
“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50%到60%左右,如今已经能够提升至90%以上。”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张卓莉说,近年来,随着医患对疾病认知的提升以及药物治疗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患者在病情早期可以确诊并得到治疗。
今年6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官方杂志《风湿病年鉴》副主编在2023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年会上分享了最新版系统性红斑狼疮管理建议并进行口头发布,对红斑狼疮患者激素使用量、疾病后续管理和治疗狼疮肾方面等都有了新的建议内容。
尽管患者的10年生存率有很大提高,但由于疾病活动、反复复发和药物毒性,SLE患者常存在多器官系统不可逆损伤的风险,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频率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器官受损后又预示着更多器官受损和死亡风险增加。
上述EULAR指南口头发布时建议患者每次就诊时,医生应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频率取决于医生的判断),并至少每年一次使用经过验证的检查项目评估脏器损害。
“我们在临床上可以看到,虽然有时候我们的疾病可能处于相对来说低的疾病活动度,但是器官损害有可能还在悄悄进行。”中国医师协会四川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分会会长谢其冰举例说明,即使患者没有感受到异样,狼疮的潜在炎症可能仍在攻击他们的肾脏、皮肤和神经系统等,“我们应该在关注狼疮疾病活动度整体情况同时,要定期随访关注肾脏、神经系统、心脏、肝脏等重要器官损害程度,因为可能会造成一种不可逆的损伤”。
激素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线用药。此次EULAR指南口头发布时建议药物干预应根据患者的特征、脏器受累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治疗相关的危害、合并症、进行性脏器损伤的风险和患者的偏好来指导。
“过去我们觉得维持到7.5毫克已经是不错的状态,但是现在激素再减,在稳定情况下减至5毫克。”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武丽君表示,随着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的上市,联合治疗后,激素的应用就越来越小,并且现在贝利尤单抗等生物制剂上市,在过去保证病情稳定的基础上,激素减量会更快。
阿斯巴甜到底安不安全
近日,关于人造甜味剂之一的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公众广泛关注。阿斯巴甜到底安不安全?消费者能否继续开怀畅饮无糖饮料?
记者注意到,对于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国际上多个健康组织和监管机构,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食品添加剂委员会(JECFA)等,都对其进行了广泛评估和研究,均认可阿斯巴甜在合理范围内使用的安全性。
据了解,阿斯巴甜是一种非碳水化合物类的人造甜味剂,其热量为蔗糖的1/200。因为热量低、甜度高的优势,其在饮料、食品中应用较多,比如常见的无糖可乐、口香糖等。
除了阿斯巴甜,很多甜味剂都被应用于食品行业。资料显示,甜味剂按照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低热量的糖和糖醇是含有热量的糖和糖的衍生物,均属于营养性甜味剂的范畴。例如常见的赤藓糖醇、麦芽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等。非营养性甜味剂又可分为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甜蜜素,以及天然甜味剂,如甜菊糖苷、罗汉果苷。
关于“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话题持续发酵,很多人都质疑含阿斯巴甜的食品到底还能不能吃?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营养素养分会副秘书长吴佳表示,按照目前的法规要求,阿斯巴甜在合理范围内可以被应用于食品加工。其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评定的一级致癌物还有酒精、槟榔、香肠、火腿、熏肉等常见食物。她认为,消费者无须过度恐慌,在日常饮食中注意合理搭配,不要过分依赖甜味剂饮料。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表示,IARC发布的致癌性分级不等于致癌强度。IARC致癌分级依据是致癌证据的确凿程度,和致癌强度或对人类的实际威胁程度没有必然联系。“消费者可以关注相关确定内容正式公布之后,其他国际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回复。”阮光锋建议。
如今,为了在大快朵颐的同时不增加身体负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热衷于无糖食品,其中就包括各类无糖饮料。今年5月份,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项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同时强调有低确定性证据表明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NSS)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
有业内专家表示,虽然关于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说法目前尚未有定论,更全面的审查正在进行。但“无限畅饮”无糖饮料的行为实不可取。
“很多具有甜味的无糖饮料,往往是添加了非糖甜味剂。尽管没有摄入糖类,但这些非糖甜味剂也会对体重控制、肥胖等有一定影响,不可以因为其不含糖而无所节制地饮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说。
台媒:台湾地区一连锁超市又出事,自美国输入食品检出一级致癌物
【环球网报道】据台湾中时新闻网9日报道,继莓果产品被检出甲肝病毒后,台湾地区开市客(Costco,在台湾地区称为“好市多”)连锁超市进口食品又出事。台“食药署”8日证实,自美国进口“油渍摩佐罗拉干酪”产品检出一级致癌物环氧乙烷,已要求业者通知召回,但高达757.52公斤产品、共1114盒已在全台分店售出,恐怕早已被民众吃掉。
报道称,开市客声明回应,该批产品已于6月18日检验出环氧乙烷后销毁,但之后自主送验其他批号的商品,也同样检出环氧乙烷,已立即将所有产品下架并启动自愿性召回,将联系通知1300名购买受影响商品的会员,可凭购买记录办理退货
“食药署”副署长林金富称,开市客公司上述产品因被检出环氧乙烷,已通知消费者召回产品。根据岛内现行规定,环氧乙烷不可作为农药、食品添加物或食品消毒,在食品中不得检出。
高雄市卫生局宣称,此次“油渍摩佐罗拉干酪”为农药残留过量,不会对人体造成立即的疾病危害,暂不用提供销货名册,将审视整体违规事证后评价罚款金额。
报道称,环氧乙烷是一种工业制造气体,主要用于设备消毒,常见于医院消毒医疗设备,但长期接触会增加罹患血癌、乳癌风险,也可能造成中枢及周边神经病变,目前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级致癌物。
酷暑难耐,欧洲多国高温持续
连日来,欧洲多国遭遇高温天气。在一些欧洲城市,当地居民和大量游客为了降温纷纷聚集到了树荫和喷泉周围。
本月7日以来,德国高温天气持续,德国气象局已向全国大部分地区发布高温预警。当地时间9日,在德国首都柏林,由于烈日当空,空旷地带鲜有人迹,市民和游客纷纷聚集在树荫和喷泉附近避暑纳凉。德国天气预报显示,高温还将持续至下周。
意大利同样如此。针对本轮高温天气,意大利卫生部9日对罗马及其他八个城市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并针对老人儿童等群体发布特别警报。意大利气象专家表示,未来一周内高温、高湿的天气仍将在亚平宁半岛持续。在罗马城内,各大喷泉景点人满为患,许多游客都表示从未感受过这样的天气。
新加坡游客:我们来自新加坡,我们已经习惯了炎热的天气,但这里(的炎热)还是有点疯狂。这么热的天气,这里却没什么空调,我不确定罗马有没有这个东西,但是我们确实没怎么见过空调,我们只能到处找阴凉处避暑。
美国地质局调查报告:美国近一半自来水含有毒物质
美国地质调查局本周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近一半的自来水中含有至少一类有毒的合成有机氟化物。
报告提到,美国地质调查局采集了716个地点的样本,其中45%的样本合成有机氟化物含量超标,城市的污染问题比农村地区严重。该机构表示,目前有超过12000类合成有机氟化物,其中许多无法通过现有手段检测出来,所以实际存在的问题可能比报告显示的更严重。
合成有机氟化物具有超常的持久性,会在人体和环境中积累,且无法分解,被称为“永久性化学物”,超过一定的暴露水平会对健康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儿童的发育问题、癌症、肝脏和肾脏疾病。合成有机氟化物广泛用于制造具防污、防水、防油等特性的产品,包括灭火剂、不粘锅、清洁喷雾、防水运动用品等。
美国饮用水安全问题频发 政府行动缓慢
近几年,美国的饮用水频频被曝出安全问题。饮用水问题直接影响居民生命安全,即便如此,美国相关政府部门依旧行动缓慢,许多地区的饮用水问题至今仍未解决。此外,美军基地附近也多次发生水污染事件。
在美国密歇根州本顿港,早在2018年就有很多居民家的自来水测出铅超标。然而直到2021年,密歇根州政府才向居民发出警告。在密歇根州,弗林特、底特律等地几年前也发现自来水铅超标问题。铅中毒可能造成人思维迟缓、儿童学习能力减弱、肾脏损伤、大脑发育不充分等。
今年4月,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表示,全美有近6000万民众可能正饮用含铅的水而不自知。尽管美国在1986年出台法律禁止安装新的铅管,却没有要求对已经安装的管道进行更换。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发布的调查显示,美国仍有600万到1000万条含铅的供水管道。
美军基地附近各类污染事件接连发生
除了设备老旧造成的历史问题,这几年还有一些新的污染事件接连发生,尤其是在美军基地附近。2021年,美国亚利桑那州一个美国空军基地发生水污染事件。该基地使用的消防泡沫材料中含有超标的合成有机氟化物,导致大约1600户人家以及附近部分企业用水遭污染。有居民患上了严重的肾脏疾病。
美国国防部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华盛顿、宾夕法尼亚、佛罗里达和密歇根州的多座美军基地附近,饮用水中合成有机氟化物含量超标。美国非营利机构“环境工作小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五角大楼不采取行动,服役人员和居住在军事设施周边的人沦为受害者已经太久了。
减肥健身人士小心!这种食物生吃易中毒
纯魔芋食品主要是以膳食纤维为主,缺乏身体所需的其他营养成分,因此不建议替代正餐长期大量食用。
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是天南星科魔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和东南亚地区。魔芋在中国台湾和日本又被称为蒟蒻(jǔ ruò)。蒟蒻原指两种不同的植物,据《文选卷4·蜀都赋》考证,“蒟”指的是胡椒科胡椒属植物蒌叶(Piper betle),而“蒻”则指魔芋。日本引入魔芋时曾称之为“蒻头”,而后改称为蒟蒻。
我们日常食用的部分其实是它的块茎。魔芋的块茎非常大,其中富含叫做“葡甘聚糖”的营养物质。它是一种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极强的吸水性,可以吸收自身重量的四十倍水分,有较强的饱腹感。这种物质不会被人体吸收,还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因此成为了减肥健身人士减少卡路里摄入的一种选择。
魔芋怎么吃
魔芋全株有毒,不可生食。未经加工的魔芋含有草酸钙、生物碱、神经酰胺等有毒物质,生吃易中毒。同时因为魔芋含有草酸钙针晶,对皮肤和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徒手处理会有针扎的刺痛且奇痒难忍。
市面上大部分的魔芋食品都是由魔芋粉制成,魔芋丝、魔芋面、魔芋豆腐……魔芋的做法也十分多样:除了提到的关东煮外,火锅、仿鱼翅、凉拌都是不错的选择。魔芋果冻、魔芋爽也是现在很火的减脂期解馋零食。
需要注意的是,纯魔芋食品主要是以膳食纤维为主,缺乏身体所需的其他营养成分,因此不建议替代正餐长期大量食用。
也有一部分朋友觉得魔芋“难闻又难吃,味道很奇怪”,这是因为魔芋本身就带有独特的味道,在精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含”有一些杂质,而出现异味。在选择魔芋制品时,可以选择配料表中使用魔芋精粉而非魔芋粉的,异味可能会相对更小。
魔芋开花后竟然会变这样
别看咱们吃的魔芋块茎没有什么味道,但其实魔芋开花之后的味道可谓是十分的惊人。还记得国家植物园中那株开出巨大“臭花”的植物吗?那就是同属魔芋属的巨魔芋,也是文学作品中“尸香魔芋”的原型。比起小说中可以制造幻觉的香气,实际上巨魔芋为了吸引腐尸甲虫和蝇类味道与腐肉味道别无二致。魔芋花序产生气味的主要成分是二甲基二硫与二甲基三硫,这与肉类蛋白被分解后的气味成分类似。
不仅是味道,魔芋的花序连外观都在向腐肉靠拢,巨大的暗红色的苞片,在阳光下甚至泛着与新鲜肉类类似的金属光泽。这也让蝇类“头秃”,有研究证明,蝇类无法从颜色上区别肉类与魔芋苞片模拟的肉色。如此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也的确会骗到一些蝇类愿意为它传粉,当然在这场骗局中的蝇类自认为在食物中产卵,但孵化出的幼虫却会因无法获得食物而最终走向死亡。
抑郁症什么感觉?5大因素易引发抑郁症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它的症状是多维度的,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的丧失是其核心的症状。
近日,抑郁症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引起公众广泛关注与讨论。抑郁症已成为当代最受关注的精神疾病之一,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无论是在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还是平凡的你我身边,都有人曾经或者正在经受抑郁症的折磨。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姜思思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介绍,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的、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统称为抑郁障碍。抑郁症是抑郁障碍最常见的类型。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它的症状是多维度的,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的丧失是其核心的症状。轻度心境低落表现为闷闷不乐,感觉“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严重时可感到绝望、度日如年,甚至痛不欲生。
“抑郁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发病的危险因素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姜思思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学因素,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比一般人群患病风险更高;性别差异,女性的抑郁症患病率大约是男性的2倍;应激性生活事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遇上事儿了”,如丧偶、离异、失业、近期被诊断出严重疾病等;童年负面经历,如亲子分离、幼年丧亲、儿童期躯体或情感虐待等;神经质及消极人格特征的性格特征,也与抑郁症发生有关。另外,青少年和孕产妇属于抑郁症脆弱人群,需要社会、家庭的保护。
“对于抑郁症,任何人都没有绝对的‘豁免权’。”姜思思提示,具有抑郁症危险因素的人群,相对于其他人群有更多患病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性格开朗外向、童年幸福、生活顺遂、没有家族遗传因素的人就没有患抑郁症的可能。“认为自己绝对不会患抑郁症的人患抑郁症,临床上并不罕见”。
“抑郁症起病多在人生早期阶段,各种类型的抑郁症最早发病年龄都在14岁左右。18至29岁个体的患病率比60岁及以上个体高3倍。”姜思思说,除了“悲伤绝望、厌世观念”外,抑郁症还有一些不为人熟知的症状值得引起注意:总是高兴不起来;对社会交往的厌倦、冷漠;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认知功能受损,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创造力下降等;躯体症状,如失眠、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身体总是觉得很疲倦等。
姜思思提醒,如果怀疑自己有抑郁问题,一定要去正规的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如果只是轻度抑郁,可以先行自我心理调适、生活方式调整,也可以选择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或者服药治疗。中重度抑郁通常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建议以药物治疗为基础,结合心理治疗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医生、家属和患者是一个治疗联盟。”姜思思表示,抑郁症患者的家属及朋友,应多理解抑郁症患者,控制住自己想要评价和给建议的冲动,检视自己是否在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尝试让他们获得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的感觉很重要;多倾听,专注、不加批判、用心地去倾听,对抑郁症患者最重要,认真倾听才能拨开患者行为表象的迷雾,理解和看到背后的真相;多关心,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通常很脆弱,需要被关心和爱护,多关心他们的躯体不适,及时带他们就医。
对于抑郁症的预防,姜思思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治疗躯体疾病、平衡饮食与睡眠、适度锻炼,避免摄入烟酒等精神活性物质。同时,关怀自己的内心,当遇到挫折时,要宽容待己,避免苛责自己,可以通过积极自我对话、注意力转移、自我安慰的方法来减轻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影响;保持良好的社交;主动学习调节情绪、减少压力以及预防抑郁症的相关知识。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网瘾倾向?如何预防网瘾?专家来支招
进入暑假,对于一些孩子来说,终于有时间可以上网玩游戏了。但是对于家长们来说,又开始操心怎么才能不让孩子沉迷网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91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6.8%,其中,8.7%的未成年网民工作日日均上网时间大于2小时,而9.9%的未成年网民节假日日均上网时间大于5小时。对许多孩子来说,网络空间是他们学习、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景。
通过三个要点判断孩子是否有网瘾倾向
孩子时不常地上网,时间或长或短,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已经有网瘾的倾向了?医生提示,主要看三点表现。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 崔永华 :有这几点表现,大家需要关注,一是孩子经常无节制地花大量时间上网,而且控制不住,上网甚至逐步成了他一切活动的中心,不上网就难受,甚至离开手机就难受,甚至其他事都不想干了,干别的事都没兴趣。另外还经常说谎来掩盖自己对网络的迷恋程度。另外上网时间长就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正常的交往、正常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之后,我们就要高度警惕孩子可能开始往网络成瘾的方向上发展。
网瘾危害多 且孩子容易分不清虚拟与现实
家长担心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有的是怕打乱孩子正常作息和饮食规律,有的是怕影响学习,还有的是因为担心孩子视力等等。但是医生表示,如果孩子患有网瘾,危害还不止于此。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 崔永华 :危害应该是多方面的,上网不运动可能让孩子食欲下降,体重下降,让孩子睡眠不好,让孩子头晕眼花,让孩子每天抑郁焦虑、精神不振,甚至注意力都不集中,会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另外长期上网,在虚拟世界里边容易产生角色混乱,容易把网络虚拟的规则带到现实中来,而分不清虚拟和现实的关系。另外还特别容易让道德感淡化,因为在网络世界里边很多规则,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规则不一样,容易使他的道德感缺失,还容易使他的人格改变甚至沦丧。
家长可从三方面帮助孩子治疗网瘾
孩子患网瘾后,在治疗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 崔永华: 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家长首先不要比孩子还着急,一定要保持稳定的情绪;第二点高质量的陪伴特别重要,很多家长因为忙让孩子感到无聊的时间多,孩子就容易产生网络成瘾这种行为;第三点,我们要刻意地培养孩子一两项兴趣爱好,甚至这些兴趣爱好能发展成他的特长最好。在现实的活动中他同样能体会到这种成就感和快乐,他就会逐步离开网络成瘾这种现象。所以我们网络成瘾不能光说,我们要做,我们要和孩子一起,让孩子体会到成长中的快乐、成长中的意义,这才是最终离开网络成瘾的最重要的一环。
预防网瘾有方法 家长可与孩子建立契约
眼下正值暑假,医生表示,家长可以给孩子定制一个科学的作息时间表,此外,医生也推荐了一个预防网瘾的方法。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 崔永华 :应该给孩子在放假之初就制定一个玩游戏或者是上网的一个行为契约,这个非常重要,我们要给他合理的上网,比方每天花多长时间上网、什么时候上网,我们都要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假设双方谁违反了契约,有什么惩罚的措施,这样让孩子在放假之初就逐步养成一个合理上网的好习惯,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世界过敏性疾病日丨皮肤过敏需综合管理 用药应兼顾疗效和安全
7月8日是第十九个“世界过敏性疾病日”,今年的主题为“预防过敏疾病,促进健康生活”。在“世界过敏性疾病日”之际,拜耳中国特邀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关凯教授做客新华网时表示,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过敏性皮肤病越来越多,在治疗与管理时要尤其兼顾疗效和安全。
免疫系统异常导致过敏,内外因共同“作祟”
“过敏,简言之是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改变,对无害的物质产生了异常的免疫应答。”关凯说,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疹等,严重的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等。
皮肤直接接触外界物质,很容易过敏。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荨麻疹,就是我们常说的“风疙瘩”,来得快去得也快;另一类是过敏性皮炎/湿疹,身上会发红,起很多小疹子,且存留时间较长。一般是食物过敏或接触性过敏导致。
谈及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病原因,关凯表示,首先,疾病的发生离不开内在基因,即“过敏体质”。但人类遗传基因变化并不大,为什么近年来过敏性疾病却越来越多呢?主要是人们生活环境、方式的改变:一是环境过于干净;二是饮食从原来丰富多样的食物构成,变成了单调的高热量食物,肠道菌群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就是引发过敏非常重要的两个学说,“卫生假说”和“微生态假说”。此外,近年的研究还提出了“屏障假说”——如果皮肤受损没得到很好地治疗,过敏原乘虚而入,会触发后续更重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治疗皮肤过敏需“三步走”,口服外涂共同应对
过敏性皮肤病该怎么治疗呢?关凯指出,过敏性疾病管理可分为找原因并去除原因,用药控制症状,以及护理这三步。
第一步是找原因、去除原因。对于皮肤过敏性疾病,如果发病与螨虫相关,就应降低螨虫量;如果与化妆品或染发剂等有关,应停止使用。
第二步是控制症状。让患者迅速从病症中脱离出来非常重要,如果是荨麻疹,一般口服抗组胺药物即可,比如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二代非镇静类的抗组胺药物;如果是对化妆品或染发剂过敏产生的皮炎湿疹,还需加上外用药,比如糠酸莫米松类的外用乳膏。
第三步是护理。过敏性皮炎湿疹,可在患处涂抹水解胶原医用敷料,帮助皮肤修复,抵御过敏原侵入。
那么,口服与外用抗过敏药如何选择呢?关凯表示,口服抗组胺药与外用糖皮质激素并不矛盾,对于皮肤局部炎症强烈的,仅口服药是不够的,还需外用抗过敏乳膏缓解症状。
谈及很多患者对激素药物的顾虑时,关凯解释,人体本身也会生成激素,过敏患者使用激素时可尽量避开口服或静脉输液,采用局部外用,既可把过敏炎症快速压制住,又不至于吸收进去干扰到内在激素水平,安全性是可控的。
对于儿童过敏患者,关凯强调,在用药时更要关注疗效和安全性。据介绍,一代的抗组胺药物因困倦等副作用,已不再使用,如今的二代非镇定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开瑞坦糖浆等,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没有困倦、口干等副作用,剂型也更适合儿童服用。
对于外用药膏的选择,关凯说,儿童皮肤比成年人薄约1/3,在治疗过敏性皮炎湿疹时,要尤其谨慎,可使用软性激素,比如艾洛松,既可快速控制局部过敏症状,又不会渗入体内,干扰正常糖皮质激素水平,影响孩子发育。
很多人谈激素色变,关凯解释说,临床上确实有激素依赖性皮炎,一方面是患者过多使用导致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停药后症状反弹;另一方面是没找到真正的过敏原,造成迁延不愈。如果规范使用激素,是不会出现这些问题的。
外用乳膏的剂量也是困扰人们的常见问题。关凯建议,可以用“指尖单位(FTU)”来评判用药剂量,因目前药膏的软管口径多为5毫米,由食指的指端至远端指间关节横线之间的距离长度,算作一个指尖单位,由此可控制药量。
“指尖单位”使用说明
此外,用药疗程也是人们产生疑惑比较多的问题。关凯强调,用药和停药的周期需根据治疗的疾病判断。一般来说,如果是病程3-5天的急性荨麻疹,口服抗组胺药连续用药一周症状稳定后,即可以停药观察。如果停药后症状反复,往往需要就诊确定过敏原,根据过敏原管控和暴露的情况来确定用药周期和剂量调整。
“对于外用药膏,尤其不建议两三天就停药,因为皮肤的更新周期大概是一个月左右。如果用药时间不够,停药后容易出现症状反复,一旦炎症迁延不愈,可能导致皮肤增厚、色素沉着。”关凯强调了规范用药疗程的重要性。
夏季多因素叠加易过敏,要注意日常生活管理
夏季万物生长,过敏原旺盛,同时日光强烈、湿度较高,过敏性皮肤病人群增多。“夏季我们每天的门诊量要比其它季节多出50%左右。”关凯介绍说,夏天过敏原种类非常多,包括花粉、霉菌、螨虫等;夏天闷热、出汗较多,皮肤会受到汗液中尿素盐的刺激;同时日光照射强烈,容易晒伤。多重因素造成了夏季过敏性皮肤病的高发。
关凯建议,夏天外出时,要做好防晒,减少日晒损伤,外出回家可及时冲凉,冲洗掉身上的汗液和尿素盐,减少局部刺激;同时应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皮肤的防御力才会更强。
同时,加强对过敏原的防护,比如对尘螨过敏的患者,可更换乳胶枕头,及时洗晒被褥;如果霉菌过敏,应把家中绿植盆栽可能生霉的部分清理掉。
关凯提醒,日常可备些常用的抗过敏药、抗过敏药膏、可帮助皮肤修复的医用敷料,一旦出现小面积的过敏性皮肤病,可根据情况服药或抹药;如果病症较重,应及时求助医生,以便找出过敏原,从源头进行有效管控。
别让“科学玩具”伤了孩子
“激发创造”“玩转科学”“让孩子从小就对化学感兴趣”……一连串对于家长而言极其吸睛的广告词,对应的正是当前新兴的“科学玩具”。
然而,五颜六色的“瓶瓶罐罐”背后,儿童接触后受伤、中毒等各类安全风险隐患频现。业内人士及相关专家表示,应完善标准建设、加强源头管理,让孩子们的科学启蒙教育安全放心。
“科学玩具”走红市场=
暑期已至,既想给孩子的假日生活增添一份欢乐,又希望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瞄准了家长的期待,一些“科学玩具”悄然走红。
在网购平台搜索“科学玩具”关键词,大量顶着科学教育名义的玩具产品就会出现。它们大多模仿学校、科研机构的各类教具或器材,用各色玻璃制品装着化学原料进行售卖,常见的包括明矾、小苏打、醋酸钠,甚至还有硼砂等,有的还配有一些实验器具,价格通常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
“科学构建创造力”“玩转牛顿力学”,商家产品广告词将此类玩具与科学教育绑定。随手点进一款商品,其显示月销量大多接近四位数,消费者评价也不在少数。
记者向一位商家询问产品的安全性,商家保证,所有的原料均经过了国家标准检测,保证无毒无害。但当记者追问是否可以出示检测报告时,商家却没有跟进回复。
另外一家网店罗列了各类实验用金属单质,其中包括燃烧反应较为剧烈的钠、锂等。某化工原料公司总经理夏阳告诉记者,钠等活泼金属极易自燃,保存使用不当很容易产生失火风险。
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部分线下玩具店甚至书店专门开辟了“科学玩具”的贩售区域。销售人员介绍:“暑假到了,这些产品卖得很好。”
事实上,此类玩具不少都是“三无”产品,部分化学原料的安全性也难以保障,儿童接触或误服后极有可能导致中毒等情况。在黑猫投诉平台,就有消费者投诉称,孩子因误食不明成分的实验材料而极度不适。此前各地也曾出现数起儿童因误服玩具中有硼砂等成分的化学原料而致急性中毒的案例。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费提醒,其中特别提及儿童化学实验玩具等产品,提醒消费者避开“三无”产品,并严格按照安全说明进行使用。
安全关怎能“屡屡破防”
记者采访发现,“科学玩具”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部分产品原料渠道不明,可能含有有害成分。夏阳告诉记者,一般而言,用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品原料,其成分相对更有保障。用于儿童玩具的,一方面其整体用量较少,市场体量不大,很多正规商家没有类似业务;另一方面,很多原料是经由多个环节倒手,最终流入玩具厂,中间就可能存在猫腻。
“儿童玩具一般不涉及毒性原料,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吞食后可能对人体造成影响的实验材料。”夏阳表示,一些小作坊生产的部分原料中还可能有未经处理完全的其他杂质,在玩具的制造及使用过程中,不规范的保存运输也可能使部分化学原料性质改变,从而产生危害。
专门品类尚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上海锦天城(天津)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玉华表示,我国现行的玩具安全标准对于儿童玩具的化学、物理安全性能均有一定要求,如GB6675《玩具安全》国家标准中明确提及,通常6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用品,其可触及的材料和部件中,可迁移元素如铅、汞的最大迁移量分别不能超过90mg/kg、60mg/kg。
但对于科学类玩具,目前并没有专项的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仅做出了宏观责任上的规定,没有具体标准。因此在实际执行中,不少中小厂商可能就会以其他品类商品的名目规避审查,或者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原材料以降低成本,尤其是线下门店,更是监管的真空地带。
玩具安全保障不足,增加了使用过程中的风险。业内人士表示,一般的化学实验场所,应具备场地通风良好、远离食品贮存处、实验桌面稳固耐热等条件,但家庭场景往往难以满足。同时,部分化学反应较为剧烈,可能伴随液体飞溅、燃烧放热等现象,在没有防护设备的前提下,也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
“科学玩具”更应科学对待
近几年来,针对科学类玩具存在的安全问题,相关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不久前,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23年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重点关注玩具化学物理危害等。河北、江西等省份也陆续推出针对性监管举措,聚焦与儿童身体健康紧密相关的物理机械安全、化学安全等安全性指标,整治清理了一批违法违规生产销售产品。
当一次“化学家”,做一次物理实验,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无疑是良好的期望。让“科学玩具”更科学、更安全,保障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张玉华建议,有关部门可针对科学类玩具加强专项管理力度,加大抽查检测频次,建立黑名单制度。可探索相关品类商品的细化标准,为未来执法及行业生产提供法律依据。天津财经大学教授高楠认为,网络购物平台有义务督促平台商家,加强对于此类化学品商品的特殊标记,就产品的规格、剂量等进行详细说明。如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因产品不合格导致儿童受伤等情况,电商平台也应承担相应连带责任。
夏阳认为,有效的实验防护,能够大大降低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他建议,应强制玩具生产厂商以操作手册、商品包装标识等形式对消费者进行提示,如在实验过程中需佩戴手套、护目镜等防护设备。“对于常见小实验的安全规范,也可融入面向公众的科普教育当中。”夏阳说。
此外,业内人士还建议,家长在选购此类玩具时,应选择正规厂商生产印有“3C认证”的产品,同时在陪伴孩子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应严格按操作手册和相关安全规范操作,以规避各类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