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涵: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社会属性,迎接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化智能机器人

在重视AI技术驱动的同时,我们需要同样重视其社会属性,即人工智能治理的问题,主要涉到安全、隐私、透明、就业、公平、歧视等方面。

从目前人工智能应用的实践来看,越来越感到处理好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及其社会属性的关系至关重要,前期研发主要是由技术属性推动,当大规模应用到社会与经济领域时,人工智能社会属性有可能决定人工智能应用的成败。

某种意义上讲,治理就是一种“规则”,如果参与国际竞争,那么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技术+规则”。

未来,有可能带来以下颠覆性的变化:未来“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的颠覆性变化。

李仁涵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顾问,上海大学战略研究院特聘院长。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人工智能治理工作组召集人。

主要研究领域: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与咨询;科技成果与产业化;智库建设等。曾参与撰写、编著、翻译学术文章(或著作)共计30多篇(或部)。曾参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成果奖等。

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社会属性,

迎接可能带来的颠复性变化

01

对人工智能(AI)发展的基本认识

信息技术发展60多年以来,已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当前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看,人工智能目前仍属于信息技术范畴,还是在“0”和“1”的世界里。当信息技术发展到网络化、数字化,乃至智能化初级级阶段后,将加速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这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不久将来,神经网络、量子计算机出来并正式开始应用以后,那时就不是“0和1”的世界,人类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人工智能是一门技术,是一种通过机器来模拟人类认知能力的技术,像历史工业革命一样正在重塑世界。2016年12月英国政府科学办公室报告中形象比喻道:“如果数据是燃料,那么人工智能就是数据革命的发动机”。2016年被认为是全球“炒作”人工智能的顶峰,当时的认识是:人工智能经过 60年的曲折发展,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2017年,世界许多国家政府、企业等纷纷开始进行战略研究和规划制定。2018年下半年,人们开始从“重视、加强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与和规划”到全面布局与具体行动。由此,人工智能嵌入人类社会的步伐加快了。

2017年7月,中国政府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中提出了“五大方向”,即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无人系统。由于当时大家就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会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必将会带来相关的治理问题。2017年12月由徐匡迪作序、金东寒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秩序的重构》一书,专门对公众认知、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就业影响、人才培养、安全保障和国际准则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值得令人关注的是,2019年2月,中国政府专门成立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家委员会;2019年6月,该专家委员会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治理原则》突出了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这一主题,强调了和谐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隐私、安全可控、共担责任、开放协作、敏捷治理等八条原则。

2018年11月,德国联邦政府正式发布了《德国联邦政府人工智能战略报告》。提出,人工智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要使 “人工智能德国造”成为全球公认的产品标识,并提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的概念,认为“强”人工智能指的是人工智能系统具有与人类类似,甚至超越人类的智能。“弱”人工智能指的是基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发展具体应用问题,由此开发的系统能够自我优化。同时,报告提出把遵守伦理和为伦理而设计的理念作为一个整体,来推行“人工智能欧洲造”商标(价值观)等。

在重视AI技术驱动的同时,我们需要同样重视其社会属性,即人工智能治理的问题,主要涉到安全、隐私、透明、就业、公平、歧视等方面。过去,美国和欧盟的法律法规上,在重视科技进步的同时,一直比较重视带来的治理问题,他们在布局人工智能发展的时候,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与完善,比较顺理成章,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任重而道远。某种意义上讲,治理就是一种“规则”,如果参与国际竞争,那么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技术+规则”。规则中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我们深信总有一天,全世界会达成共识:人类之所以丰富多彩,就在“百花齐放”,只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会找到共同点,并共同发展。

当前,建立相应的“规则”对我们来说比较迫切,好处一是让AI可以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有利于国际接轨与全球化发展。今天以前,我们在规则方面吃了不少亏。目前我们的人工智能产品走出去不易,别人的产品却可以随时进来。是否我们也需要有一个规则,使人工智能产品进出都有规则可依,这样大家就平等了,而且能够得到对方的尊重。现在,我们政府工作很不容易,遇到了新问题。比如,新技术发展初期如果政府提出规范问题,很可能会让新技术推广者、受益者认为政府阻碍了技术创新,但真出现了问题以后又会责怪政府为什么不规范治理。最近“金融科技”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到底哪些问题政府可以不管,哪些问题政府需要管,这是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命题之一。

总之,从目前人工智能应用的实践来看,越来越感到处理好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及其社会属性的关系至关重要,前期研发主要是由技术属性推动,当大规模应用到社会与经济领域时,人工智能社会属性有可能决定人工智能应用的成败。

02

迎接可能带来的颠复性变化之探讨

当前,人类经进入了一个百年不遇的秩序重构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主要表象:一是美国在全球的“孤傲”及不断打压中国,导致全球政治经济的秩序重构;二是军备的现代化进程,导致军事装备走向 “立体+无人”化的秩序重构;三是新冠疫情的蔓延,导致人类医疗卫生健康制度的秩序重构;四是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导致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秩序重构;五是科技进步,导致人类生产生活的秩序重构等。

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伴随着感知、大数据、人机物互联、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发展,在秩序重构的同时,人类社会将有可能将迎来一个智能时代。如果我们能把握智能时代到来的契机,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否则就可能会永远在别人的“规则”里转圈。未来,有可能带来以下颠覆性的变化:

问题探讨一:未来“社会学”颠覆性变化

过去比较简单,人类主要处于“两元空间”,即人和物。今天由于信息无处不在,进入了“三元空间”,即人、物、信息。未来,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机器人有可能会无处不在,是否会进入到“四元空间”,即人、物、信息和智能机器人。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政府对机器人发展一直非常重视,专门讲到人类既狩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又可能出现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智能社会5.0,把人工智能作为非常重要的核心。由此可以看出,探讨未来“社会学”巅复性变化不是未来之课题。

问题探讨二:未来“经济学”颠覆性变化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的主流是“自由市场经济”,但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基于数据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可能将成为主流。届时,供需将更加合理与平衡,投入与产出将更加精准。值得一提的是,科技进步重要任务是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衣食住行及质量提高之需求,实体经济永远是主力军。为此,探讨未来“经济学”颠复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探讨三:未来“管理学”颠覆性变化

目前,我国的管理模式属于部门、行业、企业内部与外部等“孤岛” 式管理模式,马路警察各管一段,不能满足互联互通的要求。未来的管理模式可能将使部门、行业、企业内部与外部等进行利益重构,逐步形成打破“孤岛”的命运共同体管理模式。郭重庆院士最近说:中国大数据将重新定义管理,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决策。传统管理学安身立命的理论基础、系统论、运筹学、复杂性科学,都是主观对客观的表述,准确性需要验证,而大数据无限接近真实。由此可见,探讨未来“管理学”颠复性变化已刻不容缓。

问题探讨四:未来“教育学”颠覆性变化

早在 1985年10月,中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就提出,大学内部要拆掉四堵墙,即学校和社会之墙,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育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但是现在我们有些学校的科目、学科划得越来越细。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钱老的愿望有可能得以实现。2019年12月,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模式研究》一书,概括总结了在不同历史阶段,高等教育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贡献;智能时代总体特征、社会与经济形态和趋势、对高等教育的挑战和需求;智能时代学习模式与重构、教学模式迭代与支撑、高等教育治理变革与探索;提出了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模式与图景等,供读者参考指正。另外,2019年底开始,上海交大以人工智能为切入点,将人工智能嵌入到数学、机械、医疗、法学、金融等等学科,意在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融合起来,形成一张“1+X”人才培养与科研的网络,在学校里先破墙,探索未来发展模式,过程中将不断总结与修正。总之,探讨未来“教育学”颠复性变化已时不我待。

03

展望未来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量嵌入,若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伴随而行,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40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根本想不到今天的巨变,未来,若我们抓住智能时代即将到来的契机,我们同样可能会有很多的想不到。

总之,我们这个时代物质丰富,科技进步,很多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今天都迎刃而解了,还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可以说是最好的时代。但时代在变革,新技术及带来的新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人们难免会迷茫,甚至会犯错,为防止出现我们所担心的问题,需要我们的勇气和智慧(WISTOM,不是SMART)。

本文来源于作者在“上海管理科学论坛2020”所作报告,由“GDA全球”公众号整理发布,经作者同意内容有适量修改。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它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如提升生产力、推动创新、改善生活质量等,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就业问题、隐私安全问题、伦理法律问题等。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法规,进行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改革,增强公众对AI技术的理解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AI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让科技真正造福于人类。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但也需要我们谨慎对待。通过合作与创新,jvzquC41yy}/lrfpuj{/exr1r1g79=feh6j669
1.新书推荐:《智人之上: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尤瓦尔·赫拉利的深尤瓦尔·赫拉利的《智人之上》通过深刻的历史与哲学思考,为我们揭示了AI时代可能带来的巨大挑战与不确定性。AI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技术飞跃,更是对我们社会结构、伦理准则与进化方向的深刻考验。在未来的AI时代,如何通过国际合作与技术规范,确保AI的发展服务于人类的共同利益,而非成为失控的“外星智能”,是每一个科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66;87858ftvkimg8igvcomu86643>54A7
2.专家:人工智能对国家政治安全带来5大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对国家主权、意识形态、执政环境、社会关系、治国理念等带来冲击,深度影响国家政治安全。充分认清人工智能对国家政治安全的挑战,研究应对之策,对于有效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意义重大。 人工智能影响政治安全的机理 作为一种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进入政治领域后,既jvzq<84pgyy/e‚tn0eun1pg1ctzjeuju1463465814<0exsvgpz`M@TCrKHB57mvon
3.走出认知困局:AI时代,如何高维思考和决策?目前我们处在一个人类智能被人工智能挑战的时代,拥有知识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事,理解知识和智能的本质急迫而关键。只有深入理解我们认知的特点和优势,才能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好地应对风险和挑战。 图灵奖得主希发基思在他的全新重磅作品《理解和改变世界》中,颠覆性地以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视角,为我们全面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324;87h62;3<9:9670jznn
4.全文|奥特曼谈AI的机遇、挑战与人类自我反思:中国将拥有独特的大语言模在近日在瑞士举行的2024年的人工智能向善全球峰会(AI for Good Global Summit)上,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通过视频连线,与《大西洋月刊》的CEO尼古拉斯·汤普森(Nicholas Thompson)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该峰会由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发起。 这场对话不仅触及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发展,更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tvxhm1wytvxhm1e532;9/283258iqe/ooc‚{mwc=66<6790yivvq
5.人工智能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及风险挑战|人工智能互联网非但不能为我们提供理解能力,而且可能阻碍理解能力的发展。实际上,与其他技术类似,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性存在掩盖人类重要活动复杂性的风险,社会技术网络并不能自我调整和校正,便捷化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对整体化的时代图景形成挑战,不能把人类发展放在不确定性根基之上。jvzq<84yyy4djrsc/eks0lto0et0lrstqpmlgsn142852@544:9247mvon
6.对话图灵奖得主希发基思:AI带来的最大威胁是使人类变成“奴隶的而今天的问题是如何将心理现象与大脑计算相连接。这是我认为的一个重大挑战。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不成功,我认为我们将永远无法理解人类智能。 腾讯科技:你曾提到人工智能正在为发展人类知识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突破人类大脑处理复杂性问题的限制。那您觉得AI可以在哪些点上完全的超越人类? jvzquC4158qs0lto1r535=>669:54B98537
7.AI与人类价值碰撞下的社会摩擦:挑战困境与破局之路通过分析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对人类思维和情感的潜在威胁以及在全球资源分配和文化传承方面带来的挑战,揭示了AI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面临的复杂困境。同时,从教育、伦理、政策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引导AI技术朝着有利于人类整体福祉的方向发展,实现AI与人类价值的和谐共生。jvzquC41dnuh0lxfp0tfv8Igpi?57;5353:0c{ykenk0fnyckny03=>;6;>86
8.科普新知AI表现出“意识”,人类该慌吗?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曾毅也在公开信上签了名,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呼吁者最担心两点,一方面,技术将对社会产生哪些潜在影响,人类对此还没有做好准备;另一方面,AI大模型生成的一些内容仍具有偏见和危害,不少AI大模型在开发时缺乏伦理安全框架。 曾毅强调,“AI末世论”不是当下需要担心的重点。OpenAI并 jvzquC41kv4t|}z0gf{/ew4kphu039<8148247m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