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是一场什么革命

一个 AI 深度嵌入各个行业的时代正在到来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使用 AI 制作供图

➤AI作为一种通用的基础性使能技术,对产业结构、社会形态、思想体系等产生影响的波及范围比互联网技术更广,影响深度也将是全局性的

➤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力量,不仅在于其持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提升效率、提供个性化服务,更在于这项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工作方式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钱沛杉

“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来不及撑开伞时便扑面而来。”在探索科技的浩瀚长河中,每一项突破性技术的诞生都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2022年底,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横空出世,就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盛夏大雨,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响力,迅速席卷全球,开启了人工智能的新纪元。这场大雨不仅刷新了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更预示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正悄然来临。

回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自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工智能(AI)的概念以来,这一领域便经历了数十年的技术迭代与沉淀。从最初的符号主义到后来的联结主义,再到如今深度学习的崛起,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为人工智能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今,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涌现,我们仿佛看到了人工智能从青涩少年成长为壮年巨人的清晰轨迹。

ChatGPT引发的热潮尚未消散,2月,OpenAI公司的文生视频模型Sora面世,将文生视频的长度从5~10秒拓展至一分钟,高水平的多模态建构能力被誉为是“物理世界模拟器”。这一进展为人工智能的多模态交互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也进一步印证了人工智能的强大潜力。

在科技的推动下,人们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工业生产中,AI可以催生自动化生产新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医疗领域,AI可以帮助医生更快速地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并对病情进行监测和预测,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在教育领域,AI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推荐,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

……

种种迹象表明,一个AI深度嵌入各个行业的时代正在到来,AI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而持久影响。有专家甚至推断,这可能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又一轮新的科技革命。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梁正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AI作为一种通用的基础性使能技术,将对产业结构、社会形态、思想体系等产生影响的范围比互联网技术更广,影响深度也将是全局性的。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当前,尤需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姿态不断识变、应变、求变,为智能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做好准备。

一场生产力变革

去年11月,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刊发论文,称其开发的深度学习工具“材料探索图像网络”能够通过大规模的主动学习,提高发现新材料的效率。文章介绍,这一工具已发现220万个晶体结构,其中包括38万个稳定结构,引发多方关注。

有科技企业负责人认为,人工智能的介入“将科研由手工生产变成了工业化生产”。

——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

回顾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动力为主导;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特征;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与计算机为表象;这三次工业革命,均极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梁正认为,人工智能如同“数字时代的蒸汽机”,不仅能显著压缩生产的时间、人力、制度成本,也会丰富和创新社会供给。

作为新生产工具,人工智能正融入社会生产各环节。在制造、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已得到广泛应用,涌现出矿山大模型、气象大模型、交通大模型等一批数字化转型新标杆,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

数据显示,在我国已经建成的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中,经过AI改造的工厂研发周期缩短了约20.7%、生产效率提升了约34.8%,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开辟出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涅槃重生的新路径。

——“软化”产业结构,创新供给。

人工智能不仅在改造传统农业、工业,也将构建人类智力结合人工智能的产业新形态。

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以算力和数据为上游基础层、以大模型平台为核心的中游技术层、以各类产业场景为导向的下游应用层的新型产业链。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打破了以工序为分工基础、以产品的投入产出相连接的传统产业链模式,通过整合各个环节的资源和技术,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形成更加灵活和高效的产业链。

受访专家说,不同于历次工业革命主要推动产业结构向“重化”发展,人工智能使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技术资本高度密集化,使得产业结构进一步“软化”,产业结构当中的知识含量进一步提高。

——补足部分环节短板,实现弯道超车。

有航空航天推进技术领域研究人员表示,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土星五号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建立在3000多次完整测试基础上,这是一笔巨额花费,而现在通过先进的燃烧模拟可将成本减少一个量级。发展科学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有可能重塑整个行业,创造弯道超车机会。

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如能把握眼下人工智能发展窗口期,补齐关键环节短板,或能实现弯道超车。

受访专家说,不同于工业化时代“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并存,人工智能时代的“先行者优势”属性更强,即率先取得技术领导权的主体将会持久地占据主导地位,而后发者则将很难撼动这一优势地位。

一场社会变革

高通公司总裁兼CEO安蒙在采访中说,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力量,不仅在于其持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提升效率、提供个性化服务,更在于这项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工作方式。

——就业结构深刻调整。

人工智能的快速进步很快引发了部分行业的职业替代。据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估计,到2025年,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将影响近40%的工作岗位。

替代过程中,相比体能劳动者,人工智能对脑力劳动者的职业替代性更高。《浪潮之巅》作者吴军认为,尽管人工智能可能带来如数据标注员、算法测试师等新工种,增加工作岗位,但其所需的就业人数相比过去会少很多。

“当人们不用再工作了,就会有精力用于休闲、体验与创作,社会形态也将更多服务于个体的兴趣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喻国明说,不仅是就业结构,教育模式、工作方式、工作时长以及收入分配模式都将面临深刻调整。

——虚实相生的社会形态冲击传统伦理。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可能推进人类社会迈向人机共存的智能增强时代。脑机接口、数字意识……当物理世界、虚拟世界和信息世界交互并行,传统社会伦理也将受到冲击。

例如,用户长期以数字化身置身于数字虚拟的元宇宙社会中,会逐渐模糊虚拟自我与真实自我的界限,使得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社会在AI面前遭遇存在论的降维打击,导致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变得模糊。

受访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将引发社会机制、结构和关系的联动变革。应提早研判人工智能技术给现实社会带来的法律、伦理和技术挑战,尽快确立起一种对人类未来负责的治理机制和内在秩序。

——政府更多扮演“大脑”角色。

AI也会协助社会治理方式走向精细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发展轨迹。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郑跃平认为,过去,技术被认为是被动的、工具性的,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如何应用技术来实现有效治理,但在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能力大幅提升且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构建合作、协同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将成为探索的重要方向。

1999年,爱沙尼亚政府提出了“电子爱沙尼亚”的数字化计划,旨在通过电子解决方案促进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如今,爱沙尼亚已有99%的政务实现了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线上办理,仅有结婚、离婚和不动产交易三项事务需要线下操作。

梁正说,未来政府将更多扮演“大脑”角色,从资源分配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从事更多创造性工作,将精力投入于为公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应对长远挑战。

“如何在新技术环境下完善人与人互动的规则及制度建设,以及构建人与机器的互动规则和治理方式将是未来社会治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郑跃平说。

一次人文变革

“我现在每天用AI来分析爱人的病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说,自2023年5月,妻子被诊断患胃印戒细胞癌(归属于胃癌的一种罕见病)起,AI已经成为他帮助妻子抗击疾病的得力助手。

在采访中,密集频繁出现的各类药物名称、对各类前沿疗法机理的阐释让人很难相信他此前没有任何医学专业背景。

沈阳说,在AI出现前,医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才能获取并消化庞大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更不用说跨学科做知识整合所需付出的额外精力。而ChatGPT依靠大规模的数据训练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获取并总结某一领域的核心知识。用户只需要提出需求,便可在几秒内获得专业解答。

——对人脑实现“智能增强”。

“利用机器扩展个体认知边界的‘智能增强’能力是人工智能技术区别于此前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之一。”喻国明说,这项技术对于人类社会最大的颠覆在于增强了人类认知的平等性,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距,打破了精英与普罗大众的壁垒,帮助“技术小白”和外行的普通人实现了诸如语言翻译及表达、编程能力等方面的巨大提升。

而这种“智能增强术”也可能带来对人脑创造性思维的替代。商汤科技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田丰等认为,未来许多理工方面最优秀的成果可能都由人工智能取得,或者人工智能的科研发现推翻人类已有的重要认知,对人类发展信心造成冲击。

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也可能使人类认知能力退化。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认为,正如互联网会造成儿童认知碎片化,人工智能时代可能导致一些人失去对外部复杂性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产生认识极化等问题。

——改变文明演进模式。

沈阳说,他最近正在AI的帮助下学习作曲。每隔几天,沈阳就会在朋友圈上线一首新的AI作曲音乐,内容丰富、曲风多变。他认为,在未来,最好的艺术家一定是擅长创造AI音乐的高手。

受访专家认为,编写文本、绘制图像、作曲、编写代码、深度伪造人类的声音和形象……如今的人工智能系统已经拥有了人类文明重要的生成和操控语言的能力,未来人工智能可能进一步向人类文明“塔尖”的艺术、宗教、哲学领域迈入,届时,人工智能或将改变人类文明演进模式,人类社会将迎来“再一次的文艺复兴”。□

THE END
0.AI“爆炸性渗透”大周期:一场文明范式的迁徙作品名称:《和鸣》(本文图片均为作者的AI作品) 大周期本质: 从“工具性附加”到“生态性重构” 要透彻理解“爆炸性渗透”大周期,首先需将其与历史上的技术革命进行对比。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如电力、内燃机、互联网,都并非一蹴而就。它们都经历了一个从发明、改进、扩散到最终引发全社会系统性重构的漫长过程。jvzq<84iz0vfqyqg0eun0ls1p4532;:132851l69;66:/=65:;?727mvon
1.AI编程的革命性变革ai编程技术引言:AI编程的革命性变革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软件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从需求分析到代码生成、测试优化,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编程实践。根据Gartner预测,到2025年,70%的新应用将由低代码/无代码平台开发,而AI辅助编程工具将提升开发者30%的生产力。本文将深入探讨AI编程的三大核心领域:自动化代码生成、低代码/jvzquC41dnuh0lxfp0tfv8|{y~d9A<1ctzjeuj1fgzbkux136?:7?<5;
2.AI技术革命对未来就业的影响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AI技术革命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是双面的,既存在着挑战也蕴含着机遇。过去的几次技术革命例如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都对就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一些工作消失,也催生了许多新的工作类型。当前和未来的AI技术发展也必将推动类似的结构性变化。 一方面,AI的进步带来的自动化必将淘汰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某些传统行业也可jvzquC41dnuh0lxfp0tfv8Fygko`a8ftvkimg8igvcomu8662:62795
3.施耐德电气张磊:AI引领制造业效率革命,关键要驾驭好数据、场景、人  AI落地场景方面,施耐德电气正在利用AI技术赋能软硬件产品与解决方案创新,提升内部流程效率与客户体验,同时推动AI在能源管理和工业领域的应用落地。张磊指出,AI已从实验室走向车间,施耐德电气过去几年的应用显示,AI可帮助客户将预测性维护效率提升30%,能源浪费减少22%。在汽车行业,某零部件制造商引入施耐德电气的AI智能排程jvzq<84yyy4ykwmwcpku0lto1ktgq87247644@4c96l5;A=c65h5d?h:;el449g2;f6g9mg1e0nuou
4.AI革命浪潮下的程序员生存指南:颠覆、重构与进化之路当AI开始编写出超越人类平均水平的代码,当算法能够自主完成系统架构设计,传统的程序员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范式转变。这场变革不是渐进式的技术迭代,而是一场颠覆性的生产力革命,其影响深度将远超当年Java取代C++、云计算替代本地服务器的技术变迁。 本文将从技术演进、产业变革、职业重构三个维度,深入剖析AI技术对jvzquC41dnuh0lxfp0tfv8vsa7<55A:381gsvrhng1jfvjnnu1758<:65:=
5.陈小平|智能革命将重塑怎样的世界工业革命时代形成了“科技就是进步”的观念,对新技术应用无条件支持。智能革命的到来使情况发生急剧的根本性变化,要及时终止无条件支持的思维定式,全面衡量新技术应用对国计民生和人类福祉的具体影响。 AI技术在我国的大面积应用应优先聚焦两大重点:一个是上文讨论的传统制造业的高端化升级,另一个是智慧农业和现代农jvzq<84ckgziklx0wuzd0niw0et04976137168h58:?7c?:;6;<0
6.AI技术突破:算力与智能的双重革命重塑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正经历算力与算法的双重革命。从芯片制程迭代到量子计算突破,算力基础设施的指数级增长为千亿参数大模型提供动力。而大模型的多模态融合及自主进化能力的涌现,推动AI从专用工具向通用智能的跃迁。这两者的协同驱动产业发生变革。预计到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突破55万亿元,但伦理挑战与安全风险亦需全球协同jvzquC41dnuh0lxfp0tfv8qih4891jwvkerf1mjvckrt1:98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