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进会的会员由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组成。
二、申请加入本会的会员须具备如下条件:
1. 拥护本团体的章程;
2. 有加入本团体的意愿;
3. 在本团体的业务(行业、学科)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4. 有良好的诚信、契约与合作精神;
5. 愿意为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并承担更多社会任。
三、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1. 提交入会申请书;
2. 经理事会讨论通过;
3. 理事会闭会期间,经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
四、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1. 本团体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 参加本团体的活动;
3. 获得本团体服务的优先权;
4. 对本团体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5. 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五、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1. 遵守本团体的决议;
2. 维护本团体的合法权益;
3. 完成本团体交办的工作;
4. 按规定交纳会费;
5. 向本团体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六、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团体,并交回会员证。会员如1年不交纳会费或不参加本会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
七、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八、个人会员仅限本会邀请。
01农村农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
近年来,农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农业数字化转型初见成效。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中显示,2020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平均值为8.9%,较上年提升0.7个百分点。广义上的农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副业等五种产业形式。前瞻初步统计2021年的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9.7%,预测2022年,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10.7%,至2027年渗透率约为16.8%。
总体分析来看,目前智慧农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农业的生产环节中,主要为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上,农业数字经济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林、渔、农、畜,低于绝大多数服务业和工业行业,农业数字化转型仍相对滞后,但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随着农业数字化水平的提高,机器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被不断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未来智慧农业的需求将不断攀升。
从互联网普及率来看,2018年上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并在2021年上半年达到了59.2%,较上年同期增长了6.9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6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8%,较2021年12月提升1.2个百分点。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以及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助力农村数字化转型升级,预计未来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将进一步上升。
02智慧农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高效、安全的现代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然而,随着人口快速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小以及城镇化加速推进,农业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应用智能期数打造智慧农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农业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03智慧农业数字化发展前景和趋势
按照国家部署,从当前到2035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快智慧农业发展必须立足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聚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针对农业“新基建”、智慧种养、智慧供应链、农业智能信息服务、智慧农业相关技术产业化等方向,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总体思路,开展重点建设。
据《面向2035年智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到2025年,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数字化水平以及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等逐步提高。具体而言,预计大田、设施、畜禽、水产生产的数字化水平分别达到25%、45%、50%、30%,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率超过40%,实现质量安全追溯的农产品占比超过25%,农业数字经济占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5%,行政村电子商务站点覆盖率不低于85%。
注:除特别标注外,基期值均为2019年数据。
智慧农业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将是未来研究核心。形成包括物联网标准、智慧硬件(传感器、农业机器人等)的统一开发技术标准,优化数据传输方式,既保证效率,又确保稳定和安全。目前研究集中在数据的采集过程,而对数据处理、挖掘研究较少,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数据融合、数据存储、数据挖掘等数据处理方法将是研究的重点;如何实现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并在生产中开发集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物联网一体的技术平台是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关键。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南41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