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深入剖析AI眼镜的市场发展概况、核心技术、产业生态以及未来趋势,探讨其在消费级市场的潜力与挑战,并通过对小米AI眼镜、Rokid和XREAL等标杆案例的分析,揭示AI眼镜如何从“智能配件”迈向“核心个人计算设备”的战略转型,以及其在生态竞争中的关键布局。
对于AI硬件,我一直都是非常的热衷和关注,一直以来我都持有的观点是,未来AI不仅会让传统的软件重新做一遍,硬件也将迎来和AI的深度结合,带来消费硬件新的产品体验,相比为AI软件付费,国内的更多用户愿意为可触摸体验的AI硬件付费,这可能也是国内C端AI应用率先商业化的切入点。
2023年9月Ray-Ban Meta上市引爆市场,销量迅速突破百万。其成功在于将AI眼镜更侧重于时尚和佩戴属性,产品形态易于被消费者接受。 同时,1000-3000元的定价区间,让用户能以较低成本获得“眼镜+OWS耳机+运动相机+AI”的组合产品。 随着小米、华为、三星等大厂入局,预计2025年将迎来AI眼镜的新品爆发。
概括起来,目前的AI眼镜就是一个具备AI语音互动、图像识别、拍摄能力的智能硬件,或者说就是一个“眼镜+开放式耳机+运动相机+AI”的结合体,之前的AR眼镜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显示”的功能。
AI大模型的集成是推动本轮AI眼镜发展的根本动力,它使得眼镜不再是简单的显示或拍摄工具,而是具备了语音互动、实时翻译、图像识别、智能问答等强大功能的个人智能助理,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实用价值。
概括起来,智能眼镜的赛道主要包括4个赛道:AI眼镜、AR眼镜、VR眼镜、MR眼镜,这四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如下:
简单一点讲,带上AI眼镜,你能看到现实世界里面有一个苹果,你只能对这个苹果做一个拍摄或识别等,并不能和苹果这个视觉内容产生其他视觉交互;而AR眼镜除了能让你看到这个苹果,你还能看到这个苹果的例如大小、颜色、卡路里、熟度等数字化信息;VR眼镜里你看到的只是一只虚拟的苹果,而MR眼镜里你不仅看到了一只虚拟的苹果,还可以用你的手划开苹果做切水果游戏;
AR眼镜的概念又来已经很久,但消费级的AR眼镜发展却很缓慢,2024年全球的出货量才50万台,其背后的原因在于硬件、场景和价格的三大挑战;
与之不同的是,AI眼镜放弃了AR眼镜”大而全“的设计理念,为AR行业提供了渐进式发展的新思路,先解决轻便美观和核心的AI功能,再逐步加入显示,最终再实现AR眼睛的能力;
市场上在研AI智能眼镜的厂商已超过60-70家,主要分为六大类。智能手机厂商、XR品牌厂商及互联网厂商凭借其技术积累、生态系统和用户基础,具备显著优势。
根据welsenn XR预计,到2030年,AI眼镜的出货量将增长至9000万副;
1)SoC (系统级芯片) – AI眼镜的大脑与心脏
2)ISP图像信号处理器 – 成像效果的决定者
ISP是一个专门处理图像传感器所捕捉的原始数据的数字芯片。它是所有摄像头模块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决定了AI眼镜成像的质量。
以Ray-Ban Meta为例,其硬件成本中,主控芯片(SoC/CPU)占比最高,约为32.3%。其次是光学模组、摄像头模组和存储等。
对于AI眼镜目前存在的行业挑战,我觉得概括起来主要就3点:
行业与用户评价:业界评价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其双芯架构、生态整合能力和相对克制的定价受到认可。但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这更像是一次“试水”而非“全力一搏”的战略投入,例如前魅族高管李楠就对其高昂的电致变色版本定价提出批评,认为这不利于技术普及 。产品面临的核心挑战依然是,如何在小米生态用户之外,向更广泛的消费者证明其“不可或缺”的刚需价值 。
以下为小米和其他行业内AR眼镜厂商的对比,相比之下,小米眼镜在产品定位上,更加聚焦于通用的随身AI,其战略价值主要在于将眼镜作为现有庞大IoT生态的新控制中枢,增强用户粘性,防止被其他平台颠覆。
作为国内AR领域的资深玩家,Rokid的战略特点在于其对核心技术的坚持和B端、C端市场并行的双轨发展模式。
企业级(B2B)产品:以Rokid X-Craft为代表的工业级AR头显,专为严苛的工业环境设计,具备高耐用性和专业功能,主要应用于设备巡检、远程专家指导、员工培训等场景,是其稳定的收入来源 。
XREAL正积极通过战略合作来拓展其应用边界。它与宝马汽车合作探索车内AR显示,与海信合作深化显示技术,并与众多内容提供商合作,不断丰富其平台上的游戏和影音资源,逐步从一个硬件公司向平台公司转型 。
作者:三白有话说,公众号:三白有话说
本文由 @三白有话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