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在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供应链、生态链重塑变革的历史机遇期,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推动产业链的向上升级,中美贸易摩擦正在改变全球产业布局,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逻辑。基于该时代背景下,本文从发展概况、未来趋势以及热点领域对电子信息制造业做一下探讨。
一、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概况
近一个世纪,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沿着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东南亚/南亚的路径不断迁移,当前正处于中国大陆向中国东南亚、南亚的迁移过程中。
(1)全球四次大规模产业转移
(2)中国电子产业价值链迁移是“常态”
过去几十年,我国电子产业链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移,呈现出东部地区向东南沿海再向中西部地区、越南转移的态势,目前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正在形成以重庆、武汉、郑州、长沙、合肥等中心城市为重心的新发展格局。未来十年将着重于向着“技术密集及高附加值产业”转移。
(3)产业转移的内在逻辑
历次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均是由于迁出国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向知识密集的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后,将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迁入国,且均带动了当地科技与品牌的发展。
(1)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越来越呈现价值链分工的态势
(2)中国:市场规模达世界第一,但附加值仍处于较低水平
(3)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的重构已经开始
当前,全球掀起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美科技脱钩将有可能加速电子信息制造业迁移,低端制造可能将向东南亚转移,高端制造则可能向欧美回流。
二、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趋势
传统消费电子产品日趋饱和,而标志性的、成熟的新产品尚未出现,整个行业正在寻找新的“爆发点”。信息技术正处于融合集成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发展的新时代,产业面对很多新的挑战也产生了新的机遇。比如5G设备,虽然手机电子整体呈下行态势,但作为手机显示面板的柔性屏将迎来发展拐点。据HIS Markit预测,到2025年,可折叠AMOLED面板出货量将达0.5亿台,全球柔性屏市场规模将逆势增长,在2022年达160亿美元。
由于人口红利殆尽、同行竞争激烈、监管政策趋严等原因,消费互联网正在日益红海化。而与此同时,产业互联网则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由消费互联走向产业互联,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连接、重构传统电子信息制造行业,虚拟化进程从个人蔓延到企业,生产活动将成为新的应用场景。
相比东部地区、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土地、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加之政策导向,2015年以来,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信息终端产品为主,通过新建生产基地或制造环节外迁为主的方式,向广西、湖南、贵州、江西等低成本区域转移,且趋势愈发明显。未来,这一态势将会持续进行。
三、电子信息制造业热点领域
2020年以来中央会议多次部署“新基建”,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促消费”与“新基建”强调了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电子信息制造业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从产业热点领域看,主要包括新型显示设备、通讯传输设备、智能视听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安防设备、汽车电子设备、医疗电子器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