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潮起年轻人如何应对

近日,广东深圳福田区政府的工作人员迎来了70位“数智同事”。它们在240个政务场景里,在“监护人”的指挥下,以“公务员助手”的身份重塑政务服务的新图景。

福田政府在线网站显示,这批AI数智员工的表现十分出色: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民生诉求分拨准确率从70%提升至95%;一些个性化定制生成时间从5天压缩至分钟级,安全生产助手生成演练脚本效率提升100倍……实现了AI从“替代人力”到“激活人力”的价值跃升。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4年12月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指出,自2023年起,全球基础模型数量快速增加,相较2022年增长数量翻倍;2024年以来全球基础模型新增或迭代近百个。根据预测,到2026年,超过80%的企业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PI,或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

然而,AI的快速迭代和广泛应用也让许多人感到不安。

AI带来的有就业替代,也有就业创造

95后陈林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有一种深深的焦虑,AI的迭代速度似乎比我学习AI的速度还要快。我很担心,像我这样没有经验、没有资本、没有信息优势的人,会被时代淘汰。”

对于这些AI时代的青年焦虑,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她表示,对于AI技术导致失业,其实无需过度担忧,“AI带来的首先是就业替代,其次是就业创造。就业替代意味着许多重复性劳动将被自动化取代,但与此同时,就业创造将催生更多新的服务型岗位,这些岗位需要大规模的人机协同。”

陈端进一步指出,尽管AI在很多方面展现出优于人类的效率和优势,但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中,人类依然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个人IP的长期积累所带来的信任和情感认同、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换位思考能力,以及基于人性洞察的决策判断,这些是AI难以替代的。尤其是在涉及多方主体的复杂平衡和利益协调方面,人类的决策能力更为突出。

此外,陈端还提到AI的非主体性问题。她表示,AI并非一个独立的法律责任主体,而人类可以凭借自身的独立法人身份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获得更多的授权和信任。AI只能在人类授权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一边界是明确且不可逾越的。

关于创造就业,天云融创数据科技CEO雷涛告诉记者,未来的大模型应用服务市场需要有大量的新兴人才去完成交互性操作,现有的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比如扩散模型,它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人机交互来将“拆盲盒”的过程分解成可控流水线上的人机互动,通过人来控制机器算法生成上的一些细项,将成果分阶段提交。

“所以需要有大量新兴的人工智能的生成式人才,他们需要掌握如何与模型交互,包括提示词工程、复杂思维链的设计和工作流编排、参数调整等。比如影视,不管是角色塑造、剧本生成、后期特效、扒台词、配音还是后期配套宣发,不同环节对人才的需求各有不同,每一环节都需要人机交互的配合来完成工业流水线般的规模化生产。”雷涛说。

“对于普通青年来说,我觉得就是要选准未来的一些AI增强型的领域,即可以快速地用AI放大自己原有的技能和经验,然后再叠加自身的个人IP以及人性化的这种沟通共情能力,形成更好的一个人机协同,再去服务自己的目标对象。”陈端给出建议。

在近日举办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发表了题为《大模型时代的创新与思考》的主旨演讲。针对近期广为讨论的人与机器的相处关系到底应该是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还是IA(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智能增强)问题,沈向洋表示,他更倾向于将人机关系定义为“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智能增强(IA)的本质在于通过技术手段拓展人类的能力边界,帮助人们更高效地完成各种任务,其核心是辅助人类,而非取代人类。

除了就业创造和智能增强,AI也降低了新兴市场的就业门槛,为普通人提供了可能性,从而实现市场的扩容。

“人工智能市场焦虑的核心是在惯性决策的路径中,所有的东西都在被科技要素加速。但人自身没有加速,就会产生焦虑。但我们要相信,科技带来的变革是让普通人拥有了去改变路径的可能性,因此这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时代。”雷涛进一步解释说,比如短剧市场,目前普通人也能通过工具快速、低门槛地进入,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机会,而不是被淘汰或替代。

“技术迭代内置化”是AI发展趋势

AI浪潮下,年长者也面临着自己的“难处”。70后教师吴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个软件学了半天,结果让它帮我写教案,出现不少‘无中生有’的情况;让它做题目,答案也有错误。感觉不仅没省心,还让我多费了精神。”

吴女士告诉记者,她在手机里已经装了五六款大模型软件,有的用来翻译,有的用来做PPT,有的用来写工作总结。这些软件加重了她的学习成本,同时也让本想“偷懒”的她,看似省去了查找的功夫,又增加了学习软件和审核校对的时间。

吴女士所面临的“AI欺骗”现象,也被称作“AI幻觉”。对此,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向安玲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两条建议:首先,在使用AI的过程中,应尽量让AI启动联网搜索或知识库搜索。同时,要求AI基于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检索增强生成)模式进行操作,并添加标引。通过标引,用户可以追溯AI所引用的每个观点和数据的来源,“这一步骤至关重要,能够帮助我们验证信息的可靠性。”其次,用户可以采用多模型验证的方式,即利用多个AI模型对同一问题的答案进行交叉验证。如果多个模型的输出结果存在显著差异,那么其中某些结果很可能是不准确的,通过这种交叉验证,可以有效识别和避免虚假信息的误导。

对于审校环节,向安玲表示:“审核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觉得人工审核耗时费力,可以采用人机协同审核的方式。”她进一步解释说,目前在引入多个大模型后,可以通过设置一个“最强模型”作为“裁判”,让多个模型之间相互审核、交叉验证。然而,要完全省去人工审核环节,目前还难以实现。

“AI技术迭代的未来趋势是‘内置化’,即复杂的迭代过程将被植入后台,最终呈现的操作界面将越来越傻瓜化,交互界面越来越人性化。AI技术进步越快,普通人使用起来就越便捷,这样才能在商业上形成更好的闭环。”关于AI软件太多以至于令人疲于学习的问题,陈端提出了“技术迭代内置化”的AI发展趋势。同时,她认为,AI技术会像移动互联一样,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会是高深晦涩的,而是像过去的“三大件”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变得易学易用。(应受访者要求,陈林为化名)

THE END
0.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精品(七篇)胡晓明告诉记者:“现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种浮躁的氛围,有些企业靠AI讲资本故事、炒作股价。人工智能不应仅仅是实验室里的、PPT里的‘概念上的AI’,更应是‘产业AI’。” 人工智能若要健康发展,首先必须要有场景驱动,人工智能在解决什么问题、为这个社会的成本降低了多少、效率提高了多少;人工智能背后,是否有足够的数据jvzquC41yy}/jjtvqwmbq7hqo1nbq€jp16=38;3jvor
1.职业教育AI化的现有程度和发展趋势科室动态以下是职业教育教学AI化的现有程度和发展趋势: 现有程度 教学实施方面:AI课件生成工具使用较为普遍,但多数仅用于PPT美化等基础功能,学科知识图谱深度绑定率较低。例如,47%院校采用AI课件生成工具,然而78%仅限于PPT美化功能,学科知识图谱深度绑定率不足15%。 jvzquC41yy}/plxh0eun0ls1kplp1wjyu/?6;:3jvor
2.AI如何高效制作和优化PPT演示文稿:探索人工智能在演示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已经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为咱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多便利。在办公领域的应用更是日益广泛其中利用制作和优化PPT演示文稿成为一大亮点。本文将探讨在演示设计中的应用以及怎么样通过增进PPT制作效率和品质。 二、在PPT制作中的应用 jvzquC41yy}/{jsiiw4ux8|gdiuw1jnvqpm03@96834ivvq
3.提升工作坊第27/28期暨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专题第二/三期:AI主题报告阶段,专家详细阐述了AI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使参训教师对AI赋能教学创新加深了解。重点讲解AI技术在教学课件PPT设计与制作中的具体应用,结合具体案例分享了配套使用多种AI工具美化版式布局,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 jvzquC41vggdjnw0py{qn7jfw0io1|fv1739>=40jzn
4.全面了解RAG,深入探讨其核心范式、关键技术及未来大模型趋势,大商业落地:《生成式 AI 商业落地白皮书》《AI Agent 应用落地技术白皮书》; 领域细分:《AGI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报告》《AI GC 实践案例集》; 行业监测:《2024 年中国大模型季度监测报告》《2025 年中国技术市场发展趋势》。 3. 600+套技术大会 PPT:听行业大咖讲实战 jvzquC41dnuh0lxfp0tfv8^747<:::881cxuklqg1fkucrqu13;2:;8586
5.专家详解AIGC的现在与未来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指通过各类人工智能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迭代而形成的一种显著的创新趋势、信息生态和发展愿景,在AIGC下,智能体成为内容生产的关键主体,它能够在人类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对人类已有高质量信息内容的深度学习和理解,进行人类能够感 jvzquC41yy}/elnfituvr7hqo1oohx434:<06<5;20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