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驱动下的新闻传播变革

技术作为传媒业发展的变量,推动着新闻传播的变革。从传统的印刷术、摄影技术到广播电视技术再到互联网技术,新技术的出现都极大地提高了媒体实践的效率和品质,或催生新的媒体介质。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命性技术,在传媒业的应用对新闻传播带来的变革前所未有。从AI主播、“数字记者”到文生视频AI动画片,AI技术在服务媒体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方面的潜力无限。在AI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与传媒业的融合在加速,对于媒体机构和媒体从业者来说,究竟该拥抱还是抗拒这样的变革呢?

拓展媒体实践的智能化场景

技术是连接世界与人类的桥梁。新通用技术的出现会改变世界与人类的传统关系,促使人们积极适应,重新协调专业实践与行业发展。传媒业作为社会的联结中介,对创新媒体形式、提升新闻品质及传播时效的新技术持开放态度。随着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传媒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许多过去因资源限制无法实现的目标现在变得可行。

新闻生产和传播凝结着媒体从业者的智慧与经验,同时也伴随着耗时的机械性工作,如传统新闻文本的校对,编辑需逐字逐句反复检查,颇为费时。引入人工智能审核新闻内容,能迅速识别字词差错和语法问题,编辑再重点复核机器标记的问题,可显著节省时间与精力。对于每天要处理大量新闻稿件的网络媒体编辑而言,智能审核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还提升了新闻编校的质量与效率。若无智能化内容审核,媒体机构需要投入更多的编辑力量从事简单烦琐的编校工作,没有AI技术,媒体每天向公众提供的信息量受到许多限制。

智能化内容审核只是AI技术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初级的应用场景。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传媒业的智能化应用场景也在不断增加。在文字的新闻传播方面,可以运用AI搜集新闻报道所需的背景资料,可以自动设计采访提纲,“数字记者”可以辅助新闻采访,自动化新闻写作被广泛应用到地震新闻、证券新闻等领域。此外,算法推荐使新闻内容向目标受众的自动分发成为现实。在音视频的新闻传播方面,AI主播、新闻节目的自动剪辑,文生视频程序可以自动生成画面。新闻传播领域的这些变革,都是传媒业积极拥抱AI技术、不断拓展媒体实践智能化场景的结果。

坚持媒体从业者的实践自主性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必然带来某些消极影响。以新闻摄影为例,摄影记者用照相机记录的新闻现场既快捷又逼真,但也容易造成内容的同质化现象。同样,AI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变革超出了新闻业界和学界的想象。AI技术的迭代仍在继续,媒体机构在积极拓展智能化应用场景的同时,也应对这样的变革保持谨慎的态度,避免媒体从业者在未来的新闻传播实践中成为“无用阶层”。

今年春节期间,《杭州新闻联播》节目使用AI数字人播报新闻,0失误率的播报效果,让不少播音专业的在校生对未来播音职业的前景忧心忡忡。随着媒体的关注,在网络舆论场引起轩然大波,乐观的声音和悲观的声音并存。虽然这样的争论无法形成真正的共识,但也在提醒新闻业界:面对AI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变革,媒体从业者的专业实践主体地位如何不受到挑战?为此,在积极拥抱AI技术的同时,也需要传媒业对这种技术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媒体从业者专业实践的自主性。

新闻传播是一项颇具创造性的专业实践活动。在传媒业发展史上,不少媒体从业者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了大量的新闻典范、新闻体裁,成就了“别是一家”的传媒业。人工智能的拟人性,让智能程序越来越像人,在把人从烦琐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在消解着人的创造力,助长着人的惰性,久而久之,可能形成“智能依赖”心理。所谓智能依赖,就是人不再习惯于独立思考,不愿意动手实践,而是把分内的事务托付给智能程序代劳。当AI主播替代新闻主播“上岗”,个性化的主播少了,新闻主持人的魅力消失了,公众对新闻节目的兴趣可能同步降低。

传媒业在尝试AI主播之类的变革时,是否也应多点忧患意识,对AI技术的应用有所抗拒?有所抗拒,不是拒绝接纳新技术,而是以不损害媒体从业者的职业尊严和职业荣誉为前提,确保不因为AI技术的广泛应用,削弱媒体从业者的专业实践能力。有所抗拒不同于消极的拒绝,而是合理地应用AI技术,让所有的媒体机构和媒体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人工智能应用理念,善于人机协作,通过智能化媒体实践重新认定媒体职业者的优秀标准,让媒体从业者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新优秀起来,满足公众更多、更高的信息消费需求。

技术应用必须尊重媒体规律

无论积极接纳还是抗拒AI技术,技术伦理都是绕不开的话题。AI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应用已成大势,顺应此趋势符合媒体发展规律,新闻传播实践需要人工智能助力变革。然而,变革总伴随着未知风险,有些风险显而易见,影响迅速显现;有些风险是潜在的,影响相对滞后。因此,在传媒业应用AI时,应理性审视技术与新闻传播的关系,把握媒体智能化发展规律,避免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盲目性。

每种技术都有其“第一性原理”,这是认识事物的最初基石。传媒业面对AI迭代,应理性审视其本质,思考为什么要应用AI技术以及与新闻传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并权衡其对媒体发展的利弊。就像AI主播,虽能不知疲倦地解放深夜新闻节目主播,避免熬夜带来的身体损害,同时也能满足这个时间段收看新闻节目的观众需求,但在正常的时间段应用数字人播报新闻,除了产生一时的“剧场效应”外,这样的应用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显然需要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反思。

把技术应用到需要应用的地方,这是出于应用而应用,而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遵循的是媒体发展的自然法则,也是对媒体介质、媒体从业者和媒体受众的尊重。相反,如果不全面认识AI技术的本质,不理性审视技术应用的目的,这样的技术应用看似在创新媒体的样式,无形中却是浪费有限的财力,造成职业者的闲置现象,这样的技术应用因违背媒体发展规律,导致媒体发展进入误区。在这方面,十几年前的3D电视节目,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因此,在技术爆炸的时代,认识新技术需要透过技术的表征,探究到隐藏在这种表征背后的本质,在技术应用时才可以突破技术的天花板,实现技术的真正善用。

总之,在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接纳AI技术,但同时也要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进行充分的前期理性审视。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应稳步推进,确保技术与媒体从业者的实践自主性和创造性相融合,从而让公众能够真正从智能化新闻传播中受益。

THE END
0.生成式AI,如何向善?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兴利除弊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还有更长的路 对外经贸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许可: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利有弊,它是一种“双刃剑”,对于这把“双刃剑”,毫无疑问我们要兴利除弊。接下来如何去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点和它的产业发展方向去进行升级和迭代,进一步细化规则,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谈到我jvzquC41pg}t0|npc0ipo7hp1q532;8/2:3298iqe/on|qr|sk95:?;670yivvq
1.AI教育:是“技术赋能”,还是“技术僭越”?2025年第11期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当下,AI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智能算法建模、机器学习范式、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核心技术重构流程,打造覆盖教育全场景的智能化体系。 于教,AI赋能的核心价值在于“减负增效”与“因材施教”。教师利用AI自动化处理批改作业、生成教学课件等,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教学设计jvzquC41yy}/ew}zrn4dqv4eqpzfp}4868?528>713;13:7350nuou
2.“假拜登”忽悠选民不要投票“AI深度造假”成美国政治隐|拜登|选民|英国《卫报》报道称,美国联邦政府正在推动规范AI技术在竞选活动中的使用。而外部团体、学者和一些政界人士担心,在美国选民容易受到错误信息影响的时候,人工智能可能会在选举期间造成更多混乱。一些组织已经呼吁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规范人工智能在竞选广告中的使用。 jvzquC41pg}t0|npc0ipo7hp1|~0is4424:.2:24;1jpe6npchk{e‚877585:7xjvor
3.聚焦计算传播研究方法,强化AI技术应用思维——我院举行首届新闻与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文科背景学生如何学习与运用大语言模型”、“AI技术在学术研究中应用的科学性”、“平台大数据的可靠性”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文/黄雨晴 李颖杰 图/许明月 党俪元 审/谭智奇 伍媚扬) (讲座现场) (研究生莫其龙提问) jvzq<84yyy4dnuh0iztv0niw0et0497712?428h494g44@57;1vbin3jvo
4.人工智能:照亮未来之路的双刃剑在生产领域,AI技术的引入标志着工业生产的智能化转型。自动化生产线的普及与智能系统的优化管理,不仅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还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了生产流程的精准控制与预测。这种智能化的生产方式,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为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以智能制造为例,AI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与产jvzquC41yy}/ov6330tfv872475158631;?26A53984ivvq
5.“AI+军事”,开启战争新模式曹卫东:风险与收益并存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逐渐向情报分析、指挥决策等军事领域渗透,世界各军事强国都在加紧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防、军事等领域的部署与应用。据报道,美军在2024财年预算中申请近5000万美元启动“毒液”项目,以期将人工智能引擎广泛应用于当前和未来的各型飞机上,从而使飞机获得自主飞行能力。在俄乌战场,俄罗斯近期对外宣jvzquC41yy}/eww0ep5ku;5361ptty4424922:81v4635:535a;38=9;997/uqyon
6.3月26日操盘必读:影响股市利好或利空消息新浪财经《科创板日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百度将为苹果今年发布的iPhone16、Mac系统和iOS18提供AI功能。苹果曾与阿里以及另外一家国产大模型公司进行过洽谈,最后确定由百度提供这项服务。苹果预计采取API接口的方式计费。 从AI技术体系来看,百度是国内少数在AI领域全栈自研布局的公司之一,在芯片层、框架层、模型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tvxhm1evcf872463156781fud/rscrtlnyB528:<40|mvon
7.科幻作家陈楸帆:AI写作的目标是打破边界科幻澎湃新闻:用AI去写作,它本身是一种很创造性的工作,但今天的介绍也提到它之前会消耗很多测试,需要很多历史数据甚至人工,这是不是和创造性有点相悖?未来真的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吗? 陈楸帆:数据是过去创造出来的,其实机器是没有生成性的,因为它没有自己的肉身,没有自己的经验来源,但如果把数据理解成经验来源,它就具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LD1p704972138158h62668;683;7:3:?3jvor
8.两院院士评选“202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新闻—科学网03科学家借助AI技术破解蛋白质结构预测难题 AI现在可以快速可靠地预测大多数蛋白质的三维形状。图片来源:DEEPMIND 科学家们一直希望通过基因序列简单地预测蛋白质形状——如果能够成功,这将开启一个洞察生命运作机理的新世界。美国华盛顿大学和英国DeepMind公司分别公布了多年工作的成果:先进的建模程序,可以预测蛋白质和一些jvzquC41pg}t0|hkgpifpny0ep5ivvqpgyy0497413559;<570y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