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小智!你的人工智能朋友!我的成长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无数科学家、工程师以及研究人员为我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今天我来带你从零开始了解人工智能的成长历程!
人工智能的五个阶段
萌芽期
虽然“人工智能”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56年,但人类对于制造一个有智能的、可以帮助人类工作的机器,一直在探索研究中。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先驱走出了他们的发明创造之路。
自动售货机
公元1世纪,古希腊著名数学家和工程师希罗发明了一台自动售货机。人们从自动售货机顶部投入一枚硬币,就会触动阀门开启,“圣水”会自动流出。
水运仪象台
北宋时期,苏颂和韩公廉设计制造了水运仪象台。它利用水力驱动,能够自动运转,进行天象演示和报时。它的内部结构复杂,包含了齿轮传动、擒纵机构等,这些原理与现代机械钟表和早期计算机的原理相似。
雅克德罗机器人
1774年,瑞士钟表匠皮埃尔·雅克德罗带领伙伴们共同制作出了书写者、绘图员和音乐家三个机器人。书写者能够用花式字体写出指定句子。绘图员能够绘出四种不同的图画,还会定期为他的作品除尘。音乐家可以演奏五首曲子,演奏过程中,胸口会随着“呼吸”而起伏,视线随着手指而转移,曲毕还会鞠躬致谢。
雅克德罗机器人
奠基期
1943年到1956年,是人工智能的奠基期。这一时期人们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开始思考如何让机器模仿人类的学习,以及具备人类其他方面的智能: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诞生。
艾伦·图灵与图灵测试
1943年,艾伦·图灵提出了“图灵机”的概念,通过在纸带上操作符号,模拟了算法执行的过程,展示了机器进行逻辑运算的可能性。
艾伦·图灵
到了1950年,图灵进一步提出了“图灵测试”。测试者通过随意提问,判断回答者是人类还是机器。如果机器成功地让提问者认为是人类在进行回答,就被认为通过了图灵测试,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图灵测试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让机器能够模仿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同年他发表的论文不仅详细阐述了图灵测试,还前瞻性地探讨了机器学习的可能性,其中蕴含的思想雏形为后来遗传算法、强化学习等领域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图灵机
第一台神经网络模拟计算机SNARC
1951年,哈佛的两个本科生马文·明斯基和迪恩·埃德蒙兹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神经网络计算机SNARC。它被认为是机器学习的初步尝试,标志着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开端。
世界上第一台神经网络模拟计算机SNARC
达特茅斯会议
说到人工智能的诞生,我们就必须提到1956年在美国召开的达特茅斯会议。在这次会议中,科学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研究如何使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这次会议首次明确了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标与方向,即让机器具备学习、推理、规划、感知等人类智能所具有的能力,从而开启了人工智能研究的新纪元。
发展期
此次会议之后,科学家们行动起来,从各个领域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促使人工智能研究快速发展。
第一个AI程序:逻辑理论家
1956年,艾伦·纽厄尔和赫伯特·西蒙开发了第一个AI程序——逻辑理论家,该程序可以证明怀特海和罗素《数学原理》一书第二章52个定理中的38个。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在逻辑推理方面的潜力,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与启示。
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
1965年,斯坦福大学的爱德华·费根鲍姆与化学家乔舒亚·莱德伯格创造了DENDRAL,它能够帮助化学家判断未知物质的分子结构。
首个聊天机器人:Eliza
1964年至1966年间,计算机科学家约瑟夫·维森鲍姆开发了首个聊天机器人Eliza。该程序通过关键词匹配和预设模板模拟罗杰斯式心理治疗师对话。
Eliza和人类对话
第一个移动智能机器人:Shakey
1966年到1972年间,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移动智能机器人Shakey。它结合了AI、计算机视觉、导航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是首台具有感知和推理能力的移动机器人,能够通过符号逻辑解析指令并执行任务。在Shakey的研制过程中还诞生了经典的导航算法——A*算法,推动了可视图法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实践应用。
移动机器人Shakey
寒冬期
快速发展期
人机大赛:深蓝计算机
1997年,IBM的深蓝计算机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这是计算机在正式比赛中首次战胜人类世界冠军,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与轰动,标志着人工智能在特定领域的智能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深蓝计算机的成功,得益于其强大的计算能力与先进的搜索算法。它能够快速地分析棋局,评估各种可能的走法,并选择最优的策略。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棋类游戏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也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他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ImageNet数据库建立
李飞飞与ImageNet视觉数据库
Siri诞生
2011年10月,苹果在iPhone4s中推出智能语音助手Siri,它能够根据用户的语音请求生成回应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它首次将对话式AI嵌入大众消费设备,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语音交互体验,开启了智能语音助手时代的大门。
AlphaGo战胜人类顶级棋手
尽管人工智能在国际象棋中有优势,但是围棋一直是其难以攻破的堡垒。围棋的复杂性使得计算机依赖穷举搜索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围棋被人们称为“AI的圣杯”。
2014年起,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开发的AlphaGo能力提升,进步神速。2015年战胜樊麾未被广泛关注,2016年赢李世石,2017年胜柯洁。之后的AlphaGo Zero仅通过自我对弈40天就超越了旧版本。在脱离人类棋谱后,围棋AI甚至研究了一些全新的打法,现在人类反而要向AI学习如何下围棋了。如果说,之前下国际象棋的暴力搜索式人工智能还充斥着“程序味”,以AlphaGo为代表的新一代神经网络人工智能就真的有几分“智能味”了。
AlphaGo与人类职业棋手李世石比赛
AlphaGo的胜利,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重新定义了人类对智能的理解。它证明,在高度复杂的非确定性环境中,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学习与推理模拟并超越人类智能,同时也能够促使人类反思自身在智能时代的定位。正如DeepMind的创始人所说:“AlphaGo不是终点,而是探索智能本质的起点。”
好书推荐
图书简介:
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系列---“小智带你探秘人工智能”分级读物,全套共4册,分拼音本、小学本、中学本、青年本。
拼音本将通过“小智”机器人的成长日记,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AI如何学习认图、识音、对话。
小学本以“探秘‘中国简史’元宇宙系统”为主线,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事件为线索,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人工智能机器人小智的成长、小智的本领、小智的智慧、小智的道德等。通过故事及小智学吧,带领同学们认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在实践中理解算法逻辑。
中学本和青年本采用“技术探秘+伦理思辨”双线叙事。内容包括认知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初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魅力、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将人工智能知识、技术、思维、价值等内容通过故事形式呈现出来。书中既有对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原理的全面解析,也有关于“自动驾驶该优先保护谁”“AI绘画是否有著作权”等思辨话题的深入探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和科技伦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