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商担当!深耕新质生产力秘籍是什么听听这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川商代表怎么说→

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苹果、安卓)

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鸿蒙)

建议使用浏览器扫码下载

扫码查看

川商传媒

全文播报

川商传媒吴奇、彭斗、李巧玲、罗小琼   记者侯格格、苏竹青报道

汇聚榜样力量

赋能产业发展

共建川商奋进新生态

由省级相关部门指导的

川商杂志社(川商传媒)主办

2025川商年度人物融媒报道案例

征集活动已开启!

同期开展“2025川商好品牌案例发布

暨2025川商好物”征集活动

欢迎全国川商川企申报!

扫描图中二维码 即刻参与报名↑

据悉,主办方将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优秀的川商企业家和川商高质量发展融媒报道案例。全国各川(渝)商会、省内各异地商会、行业商协会等可积极推荐,全国川商川企可自荐,广大读者可通过案例征集热线028-86969536、“川商”微信公众号、活动相关专题页面推荐。

深度融入“15+N”

专精特新“小巨人”持续发力

10月20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示了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复核通过企业名单。随后10月23日,公示2025年度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认定及通过复核企业名单。这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是四川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15+N”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力量。

据了解,所谓“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关键性作用。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四川“15+N”现代产业体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助推新质⽣产⼒发展⽅⾯有哪些具体成效?对此,川商传媒采访了十余位四川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优秀川商代表,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希望森兰常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树林博士

“我们深度契合四川‘15+N’重点产业链体系中新能源、高端能源装备等关键领域。”张树林博士向记者介绍,作为国内最早开始从事传动控制技术研究的企业之一,希望森兰始终秉承“匠人精神”,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以“核心技术攻坚者”为定位,注重产品在传动控制、高端能源、智能装备集群中的应用,致力于工业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与创新。

“近年来,公司研发经费投入均占总营收10%以上;其中,2024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同比2023年,增长28.52%。”在智能制造方面,成都希望森兰智能制造有限公司通过大力推进工业技改项目,成功打造了融合“数字化+柔性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工厂,全面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系统响应速度。在智慧转型方面,公司团队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工厂运营管理平台,覆盖订单交付、生产制造、安灯监控、质量追踪、供货保障、智能运维等多个工业生态应用场景。助力省内多家传统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速发展。

四川思创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琦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四川‘15+N’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定位是‘技术驱动型高端激光装备服务商’。”李琦对记者表示,依托在高功率光纤光学领域十余年的技术积累,思创激光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场景痛点解决-行业标准引领”的路径,致力于成为国产高端激光光源的技术标杆和全球工业激光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助力中国智造实现关键设备进口替代与产业升级,并持续为四川现代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

技术创新是思创激光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该公司年均研发投入占比超营业收入8%,从核心器件到整机系统,实现了全链路100%自主研发与制造,着力构建安全可控的国产化供应链体系。在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思创激光将持续深化技术研发、拓展应用领域、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通过精准定位、持续技术创新和明确的发展规划,思创激光正稳步成为四川‘15+N’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力量,为推动中国智造实现关键设备进口替代与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四川阳辰信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春锦

“近年我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稳定在15%-20%,自主研发设计的电能信息交互终端、电力自助ATM机等多种智能电力设备,提升了电力设备的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相关技术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在四川“15+N”现代产业体系中,刘春锦将公司定位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下的“工业互联网通信解决方案服务商”,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及“整体解决方案的资源整合”三大核心产业的通信环节,聚焦工业级无线通信设备研发、工业互联网组网与数据安全服务与工业互联网问题的资源整合。

在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阳辰信通下一步将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共建“工业通信技术实验室”,攻关“无GPRS信号覆盖轻量化工业通信模组”,适配未来智能工厂的高密度设备联网需求;二是投建“工业通信设备智能化产线”,引入AI质检系统,将产品交付周期缩短25%;三是推出“工业互联网通信服务包”,针对川内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提供低成本、模块化的通信改造方案,推动区域产业数字化渗透率提升,以技术底座支撑四川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

成都天成电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勇

依托毫米波相控阵天线、探测器的核心技术,天成电科将自身定位为四川“15+N”中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技术供应商与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为高端电子装备研发提供核心部件支撑,直接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与产业高端化需求。方勇介绍,凭借自研的毫米波健康监测仪(非接触式感知+AI 算法实现高精度生命体征监测),公司进一步切入医疗健康装备与电子信息的交叉领域,以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填补毫米波非接触式健康监测装备的技术空白,成为该细分赛道的创新型产品服务商。此外,该公司还聚焦相控阵天线“研发—制造”全链条,深耕探测器及微波组件子系统等。

据悉,近年来,该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保持在70%左右,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确保了技术的领先性和创新性。在技术创新方面,公司加大先进半导体芯片及封装的研发投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技术根基;在产业融合方面,积极拓展民用市场规模,为四川“15+N”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贡献创新力量;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稳定、专业的人才保障。

成都臻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任鹏

在人工智能赛道,臻识科技聚焦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交通基础设施,同时依托公司完备的边缘计算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关键赋能者和效率提升引擎,深度融入并服务其他核心产业集群。任鹏介绍,在技术端,公司围绕智能交通和智慧场景的需求,通过使用超低延时感知支撑动态交通的实时响应需求,以及端侧大模型落地技术和全息感知技术,让AI真正“沉下去”解决具体问题;在场景端,依托公司覆盖“车—场—路”的全息技术能力,重点服务城市和高速交通治理场景,提高其数字化运营和管理水平。

“我们研发人员占比超60%,近年的研发投入比例一直保持在15%左右。”近年在超低延时感知技术、边缘大模型技术、全息实时感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未来,该公司将围绕技术纵深、产业协同、生态共建三大方向推进:持续优化超低延时感知、边缘大模型等核心技术,拓展其在更多高精度场景的应用,推动技术从“可用”向“好用”升级;聚焦制造业、能源、交通等领域,深化“AI+场景”融合,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产业链效率,助力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开放技术能力平台,联合上下游企业构建行业标准,推动AI技术普惠化,同时探索绿色智造解决方案,助力可持续发展。

成都宜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诚

“四川正全力构建的“15+N”现代产业体系,其核心驱动力是数字化、智能化。”陈诚介绍,宜泊科技精准定位于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下的智慧城市关键环节,具体切入的是现代服务业与城市治理数字化交汇的“智慧停车”赛道。“停车不仅是民生小事,更是连接汽车消费、城市交通、静态资源管理的重要节点。”通过自主研发的AI核心技术、大数据算法和物联网,宜泊科技成为城市静态交通效率的“优化师”和传统停车资产数字化升级的“赋能者”。

在智慧停车这个看似“传统”的赛道,宜泊科技始终以“AI创新思维”重构行业逻辑。在研发投入强度方面,公司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稳定在18%-2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核心技术突破层面,宜泊科技则发布了全球首个AIGC停车大模型,同时打造了车场云一体化架构——全国首个区域级AVP(自主代客泊车)示范场景落地。“作为智慧停车行业的革新者,我们始终坚信:AI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对城市效率与人本需求的深度重构。面向未来,我们将围绕‘AI核心技术’和‘巡场机器人’两个核心,在AI技术纵深发展、巡场机器人、生态价值拓展、跨领域协同等方面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成都雅乐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昌联

雅乐鲜的定位非常清晰——立足全产业链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我们从食用菌种植端和野生菌采收端,到现代化工厂的精深加工,再到食用菌精深产品推广销售到全国甚至全球消费市场,是一家有着‘全产业链’基因的精深加工企业。”

奉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雅乐鲜持续在研发上不断地加大投入。纪昌联说,“近年来,我们研发投入一直维持在营收的15%-20%之间。在科研院所技术专家的专业指导下,雅乐鲜研发团队不间断地进行技术攻关,目前在野生菌的生物酶解技术、野生菌浓缩提取技术及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据悉,历经十年的潜心研发,雅乐鲜对产品、技术、产业进行了价值重构,成功发明了“野生菌基”。接下来,雅乐鲜将围绕“野生菌基料”这一核心,聚焦资金、人才和资源全力培育野生菌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前方高能人工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唐俊文

“在‘15+N’现代体系中,前方高能并未将自己视为一个简单的技术供应商,更多的则是聚焦“为产业智能化赋能”,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积极快速的向“数智化”转型,利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促成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唐俊文认为,这个定位意味着公司不仅要提供技术,更要深度融入产业,成为重构产业价值链、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

据悉,作为四川本土人工智能企业,前方高能将深度绑定四川的支柱与优势产业,选择市场空间大、政府扶持力度强、人工智能赋能效果显著的产业进行重点突破。“在产品研发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对技术产品研发的高强度投入。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持续稳定在两位数的高位水平,从2022年的10%,到2024年已增长至30%。”据悉,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前方高能不仅在现有技术上不断加深加宽,更在前沿技术领域积极布局。这些核心技术突破,已经并将继续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强大竞争力,为该公司服务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坚实保障。

成都硕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倪金元

硕特科技专注于“生态环境”领域的高端技术装备产业,核心业务围绕盐基资源化处理的关键环节展开,在技术研发与创新、产业链协同合作、市场拓展与应用、政策支持与保障等方面持续深耕。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倪金元向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持续提升。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多项突破,主要包括:垃圾渗滤液浓缩液全量化处理技术、气田采出水资源化处理技术、高盐废水电解氧化技术、蒸发母液低温干燥技术等,为高难度废水处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装备支撑。”

据悉,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硕特科技将重点推进强化技术研发与业务创新及推动规划落地实施。“我们将聚焦盐基资源化处理技术,拓展装备、新材料等研发方向;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推动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提高在业内的话语权;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引入AI助手等工具,实现‘人机协同’;拓展‘产品+运维’服务模式,培育新增长点。持续提高研发投入占比,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布局高价值专利;构建‘废水—处理—循环利用’资源化商业模式,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建立创新导向的激励机制,强化人才引育;带动产业链共同推进数字化与绿色化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

成都永新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迈

核医疗产业是四川“15+N”现代产业体系中“医药健康”赛道的支点。四川已率先启动全国唯一的“核医疗全产业链攻坚工程”,围绕上游同位素制备、中游高端装备与放射性药物研发、下游临床应用等整个链条进行了前瞻性规划。“永新医疗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锚定产业链中游“高端核医疗装备”这一咽喉要道,放大创新势能,在已实现核医疗装备国产化替代的基础上,加码技术与产品的创新迭代,推动国产设备的临床普及,用中国方案重塑核医学产业生态,助力四川乃至全国在全球高端医疗装备竞争中掌握‘制空权’与‘话语权’。”

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永新医疗携手清华大学成立“清华—永新核医学影像联合研究中心”,突破γ探测器、多针孔准直器、NovelCardiac 心脏成像系统等多项核心技术。目前,聚焦核医疗的临床需求和发展趋势,特别是精准诊疗背景下对剂量精细化管理的迫切需要,永新医疗联合清华大学,结合中国人身体特征与国内外核医学经验,研发国内首款诊疗一体化剂量监测软件。“永新医疗将继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医疗机构的合作,围绕分子影像、精准诊疗等前沿方向进行前瞻性技术布局,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与产业融合,推动国产核医疗装备创新发展,助力中国智慧服务全球健康。”

四川新源生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彭建

新源生物作为一家专注于脑科学临床、科研与健康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已成功入围四川省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复核通过企业名单。“在四川重点发展的15项优势产业中,公司兼具了电子信息和医疗健康两项,同时公司广泛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产品研发,已初步形成了面向脑科学领域重大需求的产品矩阵。”彭建向记者介绍,新源生物在过去三年中主要表现为研发型企业,2022年研发支出约为550万元,2023年及2024年均为600万元左右,过去三年研发支出占公司总支出的比例均超过50%。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沿着‘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方向不断进行产品和市场开拓”,重点关注严肃医疗场景下的脑功能监测产品、脑机接口非侵入式脑健康管理产品和服务及闭环非侵入式神经调控产品。

成都中科卓尔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伟

“中科卓尔的定位是四川‘15+N’ 现代产业体系中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材料与装备供应商、技术创新推动者。在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我们重点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技术制高点。”杨伟向记者介绍,公司专注于半导体和光学领域,为四川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助力提升四川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中的地位;围绕芯和屏精密加工、检测与镀膜技术领域,研发了一系列高端工艺设备,可有效提升四川电子信息产业的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在技术创新引领方面,公司拥有100余项授权专利,承担了国家半导体空白掩模板产业链基础能力项目攻关,突破了多项 “卡脖子” 技术,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

成都启英泰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云鹏

在人工智能产业,启英泰伦则聚焦智能终端人机交互入口。“我们提供‘AI语音芯片+AI语音算法+开发平台+应用方案’一站式Turnkey解决方案,支持多语种、多场景的实时语音处理和交互需求,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消费电子、物联网设备等领域。”

何云鹏介绍,近年来,公司始终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近一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第三代AI语音芯片、离线自然说技术、脑神经网络处理器内核(BNPU)、超低功耗端侧人工智能语音芯片等核心技术方面都有新突破。“下一步,我们的规划是研发终端机器人多模态交互SoC芯片,该芯片将应用于可穿戴、机器人(如具身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汽车中控、高端智能家居家电主控、工业控制等更多领域。”

自贡中兴耐磨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健

在四川“15+N”现代产业体系中,先进材料产业是核心产业之一。“我们精准定位为‘高端耐磨新材料解决方案服务商’,聚焦石油、矿山、机械、绿色装备等重点行业的需求,重点切入高端耐磨先进材料研发与定制生产、全生命周期产品技术服务两大关键环节,为四川先进材料产业的补链强链贡献力量。”

钟健表示,近年来,公司始终坚持“研发为魂”,2024年研发投入占年度营业收入的7.8%,远超行业平均6.1%的水平,也高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7%的研发投入占比,目前已获得16项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还参与制定了 2 项国家标准。“中兴耐磨将持续坚守‘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以技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四川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注入更多动能。下一步,我们将从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拓展应用场景与产业链布局三个维度发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鸿泰华瑞科技集团董事长陈仲华

以环保产业为核心,鸿泰华瑞精准锚定四川“15+N”现代产业体系中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两大核心产业,同时深度契合绿色发展下的生态治理配套需求,扮演“环保数智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核心角色。“具体而言,我们聚焦‘AI+环保’的技术融合、智慧环保装备与系统集成、生态治理运维服务三大板块。”陈仲华向记者表示。

在技术攻关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该公司近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与环保技术融合领域,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保持行业较高水平,支撑了多项核心技术突破,自主研发了FyhoneOS控制系统、智慧管网供水管理系统,形成多项硬件专利技术。陈仲华介绍,未来公司将持续优化FyhoneOS算法模型,拓展工业废水、医疗污水等细分场景适配能力,计划2026年前实现突发水质波动的毫秒级响应;联合高校共建环保AI实验室,聚焦数字孪生、智能机器人运维等前沿技术,培育跨领域技术团队;依托成都总部中枢优势,联动三大区域分公司,打造“AI控制算法—智能硬件制造—智慧运维服务”的产业闭环;开发光伏驱动型智能污水处理设备,结合能耗优化算法,助力产业客户实现“双碳”目标,响应四川绿色发展战略。

捷贝通石油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曾斌

“作为能源科技领域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们始终聚焦四川‘15+N’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先进材料’和‘能源化工’两大战略支柱产业,积极发挥技术协同作用,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据曾斌介绍,捷贝通以数字化智能油田技术为基础,构建了“示踪剂动态监测—压裂优化设计—驱替增产调控”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助力传统油气开采向智能化、精准化升级。在井下新材料领域,公司重点突破高性能暂堵剂、超分子减阻剂及高效驱油剂等关键化学品的自主可控,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实现规模化应用。公司积极推动跨界技术融合,率先启动燃爆压裂等技术从实验室到工程化应用的工作,持续推动行业技术迭代升级。

据悉,捷贝通坚持“研发驱动增长”的战略定位,近三年年均研发投入占营收的6%以上。未来5年,该公司将继续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导,坚持“外部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建设思路,始终确保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 8%。大力开展产学研全链条深度合作。继续加强与国外先进油服公司技术引进与代理合作,力争显著提升公司的特色技术服务能力,始终保持公司在技术上的持续创新能力和硬核领先地位,为公司市场拓展提供持续的、坚实的技术支持。

四川仁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冬

作为一家深耕建筑行业的凉山州企业,李冬将公司定位为“产业生态建设者”与“绿色智能转型引领者”,深度融入四川“15+N”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我们聚焦凉山钒钛、稀土等资源型产业,参与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环保处理设施建设,解决产业链配套“最后一公里”问题;另一方面,依托凉山州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布局,推广BIM+5G技术。同时,切入“农业+文旅”融合赛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文旅体验感。”

在关键技术攻关领域,李冬带领公司持续加大投入,2020年至2024年期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稳定在3%-5%区间,高于平均水平。下一步,仁厚建设将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聚焦两大核心方向:一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深化BIM、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联合高校研发智能建造系统,缩短工期20%以上,推动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二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采用环保材料与节能技术,打造“零碳工地”示范项目,助力凉山州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同时积极形成“农业+文旅”多链融合模式。企业计划未来三年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5%,申报多项专利,争创省级智能建造示范企业。

两大征集

融媒助力川商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等历次全会精神,为促进“两个健康”,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川商杂志社(川商传媒)将开展2025川商年度人物案例发布活动,向社会隆重宣传推介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质量发展典型企业案例。该活动旨在讲好川商故事、展示川商成就、弘扬川商精神,提振发展信心,营造尊商重商浓厚氛围,助推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川字号”品牌影响力,助推川商品牌强势崛起,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四川品牌智慧与力量,川商杂志社(川商传媒)将同期开展“‘2025川商好品牌’案例发布暨‘2025川商好物’”征集活动,旨在大力提升川商品牌辨识度、知名度和消费者认可度、美誉度,助推全国“川商好物”出海。

欲了解

2025川商年度人物

融媒报道案例活动

更多资讯

请持续关注川商传媒后续报道

如需转载,请私信小编,或致电:028-86968693 028-86968276

THE END
0.AI到底是什么?——普通人要理解AI,更要拥抱AI一、AI的简单定义 简单来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指使机器或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技术和系统。具体来说,AI通过模拟和模仿人类的学习、思考、决策等过程,来完成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慧的任务,比如语音识别、图像处理、语言翻译、自动驾驶等。 jvzquC41dnuh0lxfp0tfv87623e97<7794<0c{ykenk0fnyckny03=<7767::
1.苏州失聪小伙边创业边读研打造AI手语翻译“数字人”,让听障者被据了解,杨阳及其团队研发的这款智能手语翻译系统,可以说是一名24小时全天候在线的手语“翻译官”,旨在为听障者与健听人搭建无障碍信息通道。它的特点是基于听障者团队自建手语数据库和多模态深度学习技术,实现语音与手语的快速转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AI技术把视频语音实时翻译成手语,从而帮助听障人士与健听人实现无障碍沟通。 “最初,手语动画jvzquC41rguqnn3eev|/exr1428419>1245BT]N9KhNmj‚mxS:hyx@mXwvL359>240yivvq
2.AI换脸只是玩玩?黄网都不敢碰的技术有多恐怖在ZAO当中,AI换脸视频即点即成,制作已然不存在门槛。也正因如此,在AI换脸视频已经泛滥的现状下,ZAO的降临意味着对这股潮流进一步推波助澜,令人平添了几份恐慌。 AI换脸技术会带来怎样的问题?回顶部 AI换脸技术会带来怎样的问题? 抛开风险来说,AI换脸视频还是非常有趣的。例如用在电影上,就等于换了个演员,想要体jvzquC41rekew7ueqprjpn3eqo4dp864:;524A>578>`cuq0jvsm
3.AI不会替代医生但懂AI的医生会替代不懂AI的医生沈定刚表示,除了受到联影令人激动的创业者精神感召外,他还看到了“联影的全线高端医学影像及放疗产品,以及它的极为适合医疗AI发展的战略布局。” 简单来说,即“数据+落地场景”。通过母公司联影的全线高端医学影像及放疗产品、覆盖全国各地的联影智慧医疗影像云和影像中心,联影智能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海量、专业和优质的jvzquC41yy}/ew2jgcrujlftg0ipo8ftvkimg8723:682?4eqpzfp}2727:28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