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育种中外生物育种存在的三大差距转基因种子法先正达转基因技术

在《种子法》施行20年之际,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种子法》再次迎来修订。8月20日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了《种子法(修正草案)》。这一天也正是《国家级玉米、稻品种审定标准(2021 年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的反馈截止时间。

从中央将种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到国家进行修法,再到行业修订审定标准,可以看出本轮种业改革的核心旨在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由于中国种业产业化历程较短,进入市场化阶段才21年,确立种业企业成为育种创新主体地位也才10年时间,还无法跟已有70-80年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史的美欧种业相提并论。26日,渤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靖飞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表示,在生物育种领域,中国跟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三大差距,体现在技术的成熟度、复杂度、协同度,不过根源还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专利。他认为,中国必须投入更多精力、财力,去发现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性状基因,未来才能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中外生物育种存在三大主要差距

在技术成熟度方面

全球转基因商业化开始于1996年,经过20多年发展,得到批准的转基因事件越发成熟,由多个单一转化事件组合成复杂转化事件已经成为常态。比如,科迪华的TC1507单一转化事件,参与其他转化事件达到89次,能够有这么多参与事件,说明其成熟并且得到市场认可。

与之相比,中国目前批准的转化事件还没有经历市场化检验,市场表现到底如何还不得而知。

在技术复杂度方面

转基因事件包含的基因数量越多,意味着其商业性状表达会更好,也意味着实现的技术难度越大。国际上玉米转基因事件包含的基因数量平均达到4个以上,一半以上的转基因事件包含的基因数量在5个以上,现阶段多基因组合是常态。

然而,国内公开报道的转基因事件包含的基因仅是1-2个。比如,大北农独立完成的2个玉米转基因转化事件、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合作完成的1件玉米转基因转化事件,都仅包含2个基因。

在技术协同度方面

全球转基因事件的主导者主要是拜耳、科迪华和先正达,在转基因的开发推广过程中,这三家企业有竞争有合作,相互渗透,在研发和产业化转化建立起高效的连接体系,才实现转基因事件越来越成熟、技术越来越复杂,形成较高的技术壁垒。

反观中国,转基因仍处在起步阶段,国有科研机构主导特征明显,企业的主体作用较弱,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联合比较松散。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称,在一些发达国家,种业已进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的育种“4.0时代”。中国仍处在以杂交选育和分子技术辅助选育为主的“2.0时代”至“3.0时代”之间。从发展时代来看,参照国际种业发展水平,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驯化选择1.0时代、常规育种2.0时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3.0时代和智能化育种4.0时代。

他认为,中国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设计和人工智能育种等新兴交叉领域技术研发方面短板明显: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缺少重大突破性的理论和方法,关键技术与战略性产品研发水平相对较低,国际竞争力优势相对较弱。

不过,在靖飞看来,代际差异就是起步和成熟的区别,现在技术运用手段有差异,但不至于这么大,“现在的差距根源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专利,中国还在使用国外的专利,或者等待第一代专利到期后的使用,就是传统的抗虫、抗除草剂基因性状。然而,跨国企业已经开发出更多更好商业性状的基因。”

靖飞认为,一定要遴选出优质的机构和人员,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承认差距,紧跟国际先进技术潮流,在技术手段上不落伍,“比、学、赶、超”同时发力,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推出“种业航母”牢牢掌握种业安全

转基因研究本来就是周期长的科研活动,从科研起步来看,当前中外在转基因发展中存在巨大差距实属正常。从《种子法》施行开始算起,中国种业开始实质性的发展,只有20年时间。中国最早应用转基因技术是转基因棉花,时间为1997年,虽然在时间上跟美国最早种植转基因大豆时间基本同步,但中国真正开始较大规模转基因研究是在2008年,科技部等相关部门专门设立转基因重大专项开展转基因研究。此时,中国转基因研究比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事件获批已经晚了超过10年。

根据靖飞主持的课题《转基因玉米和大豆产业化对种业影响研究》显示,在全球转基因技术发展超过20年的历史中,已经形成以拜耳、科迪华和先正达为主的技术垄断格局。全球各个国家或地区批准的转基因玉米种植事件共有127个,按照第一开发者统计,拜耳、先正达和科迪华通过的玉米转基因转化事件的数量排在前三位,分别是47、44和31个,其余企业仅有5个。

由于起步晚,中国研究水平与跨国企业存在较大技术差距。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转基因性状是抗虫和耐除草剂基因,或者说在这方面已经发展成熟,中国转基因技术力量在这方面的实力还比较有限。

从中国获得这些转基因专利的性状表现来看,主要精力放在抗逆、抗病和优质高效方面。一种可能是认识到在抗虫和耐除草剂方面无力超越跨国企业,另辟研究途径;另一种可能是跨国企业已经申请足够多的抗虫和耐除草剂的专利,我们没有能力再有所创新,无法满足专利的新颖性要求。

与此同时,以《种子法》为代表的中国种业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均对外资进入中国种业市场提出了明确的限制措施。

这些限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事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必须中方控股,保证中方企业的主导地位;

第二,外资企业在中国种业市场开展并购必须首先通过安全审查,限制外资企业资本实力的发挥空间;

第三,禁止外资企业开展转基因品种选育及生产,限制了外资企业在转基因方面的优势发挥。

靖飞认为,考虑到中外种企存在技术和资本鸿沟,中国正是靠着这些限制,束缚了外资企业独立发展的拳脚,才使它们对中国种业的威胁程度有限,但从发展现状来看,也已经对本土种企带来了明显冲击。如果放松中方控股限制,中国种业市场将在三至五年内被外资企业主导;再进一步放松并购审查限制,中国种业市场将演变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国内资种企的市场地位和话语权会基本丧失;最后,如果转基因限制全面放松,那中国种子市场将被跨国企业全面控制。

他表示,从中国目前的种业市场格局来看,加速整合是应对扩大开放影响的最有效途径。这种整合不是“零敲碎打”,而是“大开大合”,是对既有一些政策和制度设计的彻底改革。

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加快国有农业科研机构改革进程是第一要务,要通过顶层设计,破解中国种业研发和推广脱钩的历史积弊;

第三,坚持以先正达为核心,开展种业的市场化整合,最终推出中国的“种业航母”,把种业安全牢牢掌握在中国种子企业的手上。

点击图片,看往期精彩原创及创新活动

点击"阅读原文"递交企业信息”,获得农业行业观察-采访报道、资源对接、进群学习等权益!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6.16.5遗传与转基因技术(教学设计)生物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探究实践:参与 “光照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模拟实验,掌握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 “转基因技术案例分析”,提高技术原理与实际应用的关联能力。态度责任:通过了解袁隆平杂交水稻、转基因作物的应用,认同 “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发展” 的理念;辩证看待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增强尊重科学、理性看待新技术的jvzquC41yy}/|}m0eun1|thv1;5::<43;4ivvq
1.转基因技术YesorNo——研究生主题辩论赛11月24日晚6点,常青校区实验楼2-208教室举行了一场关于“转基因技术利大于弊or弊大于利”的特殊主题辩论赛。据了解,本次辩论赛是动科学院郭玲老师所讲授研究生课程《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环节。辩论赛邀请陈洪波副院长和周傲、刘青、史良玉老师担任评委。21级研究生段丽担任主持人。 此次辩论分正、反两jvzquC41ucyog7|jrw4ff~3ep1oohx43246059980jzn
2.转基因食品致癌、致不育、欧美不吃都是谣言农业部表示,通过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都是安全的,“转基因玉米致广西大学生精子活力下降”等谣言毫无事实依据,被科学界一一否定。 色彩鲜艳的圣女果是转基因产品,这是真的么? 目前,我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2015年转基因棉花推广种植3.33千万公顷,番木瓜种植1万公顷。 网上传播的小麦、水稻、水果、jvzquC41ykqj0jsvrgjjc7hqo1gsvrhng/744:=5:/942
3.转基因食品安全(精选5篇)5.2 加大生物技术的研究力度,在研究与开发转基因产品的同时,应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生态风险和食用安全的防范性应用研究。加大科学研究力度,进一步探讨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利用的方法。 5.3 发展中国家和欧盟主张最终的管理规则必须包含“预防性原则”,即当一个国家怀疑某食品对环境和人的健康有害时,有权禁止 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6465;90qyon
4.6.16.5遗传与转基因技术(导学案)生物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学习难点】1.区分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核心:遗传物质是否改变);2.理解 “表现型受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如基因型相同的水毛莨,水中叶丝状、水面叶扁平);3.杂交育种与转基因技术的异同(杂交:同种生物内基因重组;转基因:跨物种转移特定基因);4.辩证看待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如增产与环境安全的平衡)。jvzquC41yy}/|}m0eun1|thv1;5::<4444ivvq
5.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范文在对待转基因食品风险的不确定方面,学习欧盟等国采取审批制度和强制性标识制度。鉴于转基因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和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许多发达国家均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研发,中国在确保安全的提前下,也应使转基因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转基因食品从研发到消费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必须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3437/j}rn
6.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进展的分析论文对于不同形式动物模型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利用活体模型和立体模型来对食品与微生物的我安全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祁潇哲, 黄昆仑. 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3, 15(4): 14-19. [2]钱迎倩. 转基因作物的利弊分析[J]. 生物技术通报, 2011, 15(5):7-11.jvzq<84yyy4vpsx0eqs0n~sygp5g1;53;3828:84;4;`4;;9;47/j}rn
7.科学网—转基因作物利弊专家谈:我们对生物安全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国家“973”计划“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彭于发,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所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吴孔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对授粉昆虫蜜蜂是否有影响 jvzquC41pg}t0|hkgpifpny0ep5ivvqpgyy0496215534B6230y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