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25 岁的葛子茹在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现场展开她 245cm×100cm 的草书长卷时,评委们惊讶地发现:这位 00 后姑娘笔下的线条,既有王铎的狂放不羁,又藏着赵孟頫的温润灵动 —— 传统与创新在她的笔墨间达成了奇妙平衡。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最年轻会员之一,这位来自山东五莲的姑娘,正以 '笔阵横扫千人军' 的气势,在古老的书法艺术中劈开属于 Z 世代的新天地。
技法:草法森严,腕底风雷起
葛子茹她的草书《节录 <日观峰赋>》(200cm×97cm)曾让全国书展评委感叹:'00 后能有如此笔法控制力,实属罕见。' 这幅入展作品中,'天姥连天向天横' 的 '横' 字,以 '一拓直下' 的晋人笔法起笔,行笔时腕力暗转,笔锋在纸面上形成的 'S' 形轨迹,恰似泰山云海的流动韵律。
她对草书的理解深植传统:临摹《怀素自叙帖》时,她会用朱砂在帖上标注笔锋转换的 '暗劲' 轨迹;研习黄庭坚《诸上座帖》,则专门训练 '长枪大戟' 式的线条张力。山东艺术学院书法学院教授评价:'葛子茹的草书最难得的是 ' 草法森严 '—— 看似狂放的笔触里,每个字的穿插避让都有古法依据,这源于她对《草字诀》的烂熟于心。'
创新:以学术为骨,开青年书风
在山东艺术学院的硕士论文答辩现场,葛子茹的《20 世纪 80 年代文化热语境下的沈尹默书法批评研究》引发热议。她在论文中犀利指出:'当代书法不能沦为 ' 复古复印机 ',沈尹默的帖学坚守与 80 年代文化热的碰撞,恰为我们提供了传统转化的范本。' 这种学术思考直接体现在创作中 —— 她的草书《李白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将沈尹默的 '中锋用笔' 与林散之的 '涨墨法' 结合,'白云映水摇空城' 的 '空' 字,以枯笔飞白表现云层的缥缈,下方却以浓墨重彩的竖钩锚定整行重心,形成 '虚实相生' 的现代视觉效果。
她的创新不是无源之水。作为山东省青年书协草书委员会最年轻委员,她提出 '草书年轻化三原则':笔法传统化(坚守中锋、藏露结合)、章法视觉化(借鉴现代构成理论)、内容当代化(尝试书写 Z 世代诗歌)。这种探索让她的作品既能入展全国书展,又能在高校巡回展中引发年轻观众共鸣。
学术与市场:左手执笔研经典,右手挥毫向未来
葛子茹的书桌永远摆着两摞书:一摞是《书法报》《书法》等专业期刊(她的《当代书法现状的反思》就发表在《书法》2024 年第 3 期),另一摞是《Z 世代文化研究》《新媒体传播导论》。这种跨界视野让她在学术与市场间游刃有余 —— 她的论文被中国知网收录,而她在抖音发布的 '草书 30 秒速写' 短视频,单条播放量突破 50 万,评论区满是 '原来草书可以这么酷' 的惊叹。
虽然暂无公开拍卖记录,但艺术市场分析师指出:' 她的作品符合 ' 青年艺术家收藏三要素 '——学术背景硬(中国书协会员 + 核心期刊论文)、创作潜力大(00 后 + 技法全面)、题材共鸣强(传统与现代结合)。山东多家画廊已将其列为 ' 重点关注青年书家 '。'
影响:以笔墨为桥,点燃传统文化新火种
日照市青年书协副秘书长的身份,让葛子茹常走进中小学课堂。去年冬天,她在五莲县实验小学教孩子们写 '福' 字时,一个小男孩问:'葛老师,草书为什么要写得那么快?' 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孩子们听古筝曲《广陵散》,'你们听这曲子的节奏,有快有慢,草书也是这样 —— 墨色浓淡、线条粗细,就像音乐的高低音。' 这个场景被拍成短视频,在当地政务号获得 10 万 + 转发。
她的影响力更体现在对同龄人的带动。在山东艺术学院,她发起 '笔墨青春' 计划,组织研究生走进乡村学校,两年间培养了 200 多名小书法爱好者。正如她在山东省社科界人文艺术一等奖领奖台上所说:'00 后传承书法,不是要复古成古人,而是要让笔墨活在当下 —— 当我们能用草书书写自己的青春宣言时,传统文化自然会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