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模型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发者都在尝试构建属于自己的智能体(AI Agent)。但当你真的开始动手,就会发现“一个能跑起来的Agent”与“一个能稳定落地、可持续演化的Agent系统”,完全是两个层级的事情。
要打造一套工程化、可维护的AI Agent系统,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模型,而是一整套“生态系统”:运行环境、编程工具集(MCP 服务)、框架体系、监控体系、开发IDE以及底层模型基座。
今天,我们就基于一套完整的架构图,来系统拆解这六大模块,告诉你——一套真正可落地的AI Agent架构,究竟该怎么搭。
任何AI系统的第一步,都是搭建可靠的运行环境。运行环境决定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以及跨平台能力。
在这套架构中,AI Agent的运行环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在生产或测试环境中,使用 Docker 来封装服务是当前最主流、也是最高效的方式。
我们通常会把核心依赖容器化,例如:
好处是什么?
示例:
开发者本地一般使用 Windows 或 MacOS 系统,搭配:
MCP,全称 Model Context Protocol,在这里它扮演的是“AI编程工具集”的角色。它不是一个单纯的中间层,而是一套智能体调用外部系统、数据与环境的通用接口集合。
在这个层面,MCP 服务包括:
换句话说,MCP 就是让智能体“能动手”的一层。
如果说大模型是大脑,那MCP就是肌肉和手脚——它把抽象的模型能力转化为可执行的现实动作。
在这一层,系统的主角是 LangChain 框架与 LangGraph 组件。
LangChain 负责定义智能体的逻辑骨架,而 LangGraph 则让整个流程变得可视化与可调度。
LangChain 是当前最成熟的智能体开发框架之一,它将复杂的AI逻辑分解为多个模块:
模块
功能
agents
负责决策与任务分配
tools
对接 MCP 服务的具体工具
prompts
统一管理提示词模板
memory
存储上下文与长期记忆
parsers
解析并验证模型输出格式
mcp
管理与外部API的交互
这套体系解决了智能体开发中最大的两个痛点:
LangGraph 则是 LangChain 的流程编排与可视化层。
它允许我们像画工作流一样绘制Agent的调用逻辑,清晰地看到“决策 → 调用 → 返回 → 二次判断”的全链路。
应用场景:
在这套架构中,监控体系由 LangSmith 与 Langfuse 组成。
LangSmith 能精确记录每一次Agent的对话过程:
这就像给AI系统安装了一套“黑匣子”,方便后续复盘和优化。
Langfuse 主要用于:
在AI开发领域,传统IDE已经不足以满足复杂智能体的开发需求。
新的趋势是:AI原生IDE,例如 Cursor。
Cursor 不仅是代码编辑器,更是集成了:
它能让开发者在一个界面中完成Prompt迭代、API测试与Agent行为验证,大大提升研发速度。
应用建议:
在架构的最底层,是整个系统的“大脑”——模型基座。
在这套架构中包含:
不同任务调用不同模型,避免“一模型包打天下”:
系统可以通过“模型路由策略”动态分配任务,甚至在高价值场景下使用“双模型比对”,取最优答案。
要把整套AI Agent架构真正落地,你可以按以下清单执行:
如今,AI Agent已不再是“玩具项目”,而是企业智能化的关键入口。
真正的挑战,不在模型,而在体系。
这套架构提供了一种工程化思维:
让运行环境、工具集、框架、监控、IDE和模型基座形成“六层闭环”,让智能体具备持续学习、可控演化的能力。
当一个Agent拥有了标准化的环境、可靠的调用链、清晰的监控与多模型支撑,它就不再是“一个Demo”,而是一个真正能落地、能带来业务价值的智能系统。
本文对比LLaMA1和 LLaMA2模型的技术细节,了解LLaMA2模型的内部核心算法,包括与Transformers架构的差异,以及LLaMA2与国内大模型的异同,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LLaMA的理解。
引言:TPU为何成为AI加速的王者在AI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的今天,谷歌的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已经发展成为与GPU分庭抗礼的专用加速器。本文将深入剖析TPU的硬件架构设计哲学,并通过完整的代码示例展示如何最大化发挥TPU的性能潜力。我们将重点聚焦第六代Trillium和第七代Ironwood的架构创新,并演示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性能提升。一、TPU核心架构解密
什么是Agent?为什么是Agent?大模型除了Chat外还能做什么用?当我们将大型模型视为“核心调度器“时,它就变成了我们的Agent。借助任务规划、记忆及外部工具等能力,大型模型能够识别出应该执行的任务以及执行方式,从而实现自主决策。并非单纯地“执行任务的工具”,Agent更具备一种类似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仿主体性”。这种拟主体性即指Agent以模仿人类的方式,实现从“计划”,“组织”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爆发,越来越多企业不再满足于“用AI做功能”,而是开始思考:如何构建一个统一、可复用、可持续进化的“企业级通用AI平台”?
什么是LLM Agent? 大模型Agent是一种构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之上的智能体,它具备环境感知能力、自主理解、
“AI Agent的能力,大多藏在Prompt里,可以说Prompt决定了智能体的行为准则。它是智能体的 “行为指南”,定义
作者 |陈诚 这是在看了台大李宏毅教授的深度学习视频之后的一点总结和感想。看完介绍的...
ALBERT推荐语:虽然BERT模型本身是很有效的,但这种有效性依赖于大量的模型参数
目录:ELMo与Transformer的简单回顾DAE与Masked La
单智能体= 大语言模型(LLM) + 观察(obs) + 思考(thought) + 行动(act) + 记忆(mem)多智能体= 智能体 + 环境 +
1 AI的转换器是啥?转换器,一种将输入序列转换或更改为输出序列的神经网络架构。它们通过学习上下文和跟踪序列组件之间的关系来做到这一点。例如,请考虑以下输入序列:“天空是什么颜色的?” 转换器模型会使用内部数学表示法来识别颜色、天空和蓝色这三个词之间的相关性和关系。利用这些知识,它会生成输出:“天空是蓝色的。”组织可以使用转换器模型进行所有类型的序列转换,包括语音识别、机器翻译以及蛋白质序列分
前言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浪潮中,AI Agent 的角色愈加重要。从日常生活中的智能助手,到企业中复杂任务的协作与执行,AI Agent 的构建思路日趋成熟。然而,如何将大模型的强大语言处理能力与工具调用的实际功能结合,构建一个能真正落地的 AI Agent?这需要深入了解其核心架构、技术实现与实际应用场景。本文将带您从理论到实战,详细拆解 AI Agent 的构建过程,展示其背后的关键技术与实际
本文深入解析大模型能力的核心基础——预训练过程及其关键"预训练目标"。预训练作为大模型的"通识教育"阶段,通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我们正见证着 AI 应用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其中,AI Agent 和 AI Workflow 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范式,
工具的定义只需要集成BaseTool类,然后在_run方法中编写你的逻辑就行,大模型会把合适的参数传进来。name: 工具名称,很重
AI智能体是超越传统生成式AI的先进系统,由LLM、记忆模组、规划模组和工具四大组件构成,能自主推理、规划并执行复杂任
1、什么是 AI?「AI is bullshit。深蓝没用任何 AI 算法,就是硬件穷举棋步。」思考:「智能冰箱」是 AI 吗?一种观点:基于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的是 AI,基于规则、搜索的不是 AI。2、AI大模型能干什么?大模型,全称「大语言模型」,英文「Large Language Model」,缩写「LLM」。现在,已经不需要再演示了。每人应该都至少和下面一个基于大模型的对话产品,对话过至少
我们经常会用dify 来实现明确场景的agent或者工作流,但是一些复杂场景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使用多agent架构,本文介绍了agent和workflow的区别以及在dify中如何实现多agent架构。
【建议收藏】一文读懂Transformer架构:大模型三大核心架构深度拆解
队列是一种先进先出(FIFO)的线性数据结构,支持在队尾插入数据(入队)和在队头删除数据(出队)。本文基于链表实现队列,包含头尾指针和队列大小记录。主要操作包括:初始化队列、入队操作(处理空/非空链表情况)、出队操作(释放节点内存)、获取队头/队尾元素、查询队列大小以及完全销毁队列释放内存。链式实现避免了数组实现时元素移动的低效问题,通过维护尾指针提升了尾部插入效率。
实战核心:RKNN-Toolkit2 的使用 硬件板卡:迅为iTOP-RK3568开发板 在使用 RKNN SDK 之前,用户需要使用 RKNN-Toolkit2 工具将自主研发的 算法模型转换为 RKNN 模型。RKNN 是 Rockchip NPU 平台(也就是开发板)使用的模型类型,是以.rk ...
1. 排序(sort) 基础排序操作,通常用于对数组或容器元素按指定规则排序。 2. 去重+排序(unique + sort) 先去重再排序,常用于处理存在重复元素的数据集,得到有序且无重复的结果。 3. 字符串数字比较与排序 当处理超大数字(需用字符串存储)时,比较规则为: 位数多的数字更大; 位 ...
optop 是Linux系统下的最常用性能工具,可以实时查看系统的资源使用情况,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作为一个必备系统状态查看工具不得不提。当系统或者应用出现问题是,很多工程师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打开 top,看一下CPU,内存这些情况,下面是top命令的运行截图: 在综合统计部分:第一行综合负载信息13:55:49 是上一次统计时间,每个一段时间会自动更新一次,比如 3 秒钟。up 4 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