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各类AI工具不断涌现,从PRD 写作到原型绘制、从竞品调研到汇报制作,产品经理在很多重复工作上都能借助AI提效。进入2025年,“AI智能体”这种新形态出现,对产品经理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新的影响。它与传统的单点AI工具在功能上有交集,但在能力边界、使用体验和工作流整合上明显不同。
那么AI智能体与普通AI工具到底有什么区别?对于产品经理来说,目前有哪些主流智能体与AI工具,又该如何根据自身的工作方式做出最合适的选择,本文将带你一一了解和探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的大量AI工具都属于“单点突破型”,所谓“普通AI工具”就是工具的逻辑比较简单,按输入输出结果,侧重解决具体问题。相当于你问一个问题它就给一个答案,效率虽高但使用场景会比较单一。
产品经理可以用这类AI工具在不同的工作环节“各取所需”,比如需求阶段生成思维导图、原型阶段产出页面草图、项目总结阶段生成PPT等等。普通AI的优点是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工具可选,但缺点是工具之间常常割裂、信息难以连贯,产品经理需要花时间手动整理不同工具的产出。
AI智能体(AI Agent)最大的特点是具备“理解—规划—执行”的主动能力。它不仅可以理解任务意图,还能够规划步骤,调用不同功能模块完成复杂的工作流程。简单来说它更像一个能够保持上下文、具备自我调整与学习能力的协作者。
例如,产品经理可以从需求构思开始让智能体生成调研报告、初版原型与方案文档,直至产出评审要点,实现完整的全流程协作;程序员可以借助智能体在前期帮助完善产品思路,并协助转为可实现的技术方案。
通过以上对比表格,可以总结出AI智能体就像是理解目标并参与协作的“内部伙伴”,而普通AI工具则是专注单环节的“外包助理”,它们之间的区别不仅在智能程度,更体现在对工作流连续性的支持上。
产品经理常用的AI智能体工具有哪些?以下是几款具代表性的智能体工具:
早期市场上少有专为产品经理设计的AI智能体;墨刀作为国内的原型协作平台,率先推出了面向产品流程的AI Agent,宣称定位为“产品经理专属智能体”。
它覆盖了从调研、原型、PRD到评审的完整工作流,能够深度理解产品逻辑,可以生成分析文档、原型图、总结报告等多模态内容,并在上下文连贯性上做了优化。我们内部团队测试后认为,Agent在做市场调研和生成原型的能力上最为亮眼,并且能够明显感受到Agent可以紧密联系上下文,保持产品思维与逻辑一致。不过在复杂逻辑的产品原型生成上还有提升空间,需要搭配人工调整。
Cursor虽然是面向开发协作领域的智能体,但是在产品经理圈内也比较有名气,一些有技术背景的产品经理可以利用Cursor生成HTML原型,通过输入Prompt让AI理解需求生成对应成果。它对产品逻辑的理解较强,不过据很多产品经理反馈,Cursor有一定的使用门槛,以及在修改原型的过程比较繁琐需要较长等待时间。
产品经理常用的普通AI工具有哪些?相比于智能体,普通AI工具种类更多:
(1)文档撰写类: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语言大模型工具,可以辅助市场调研、竞品分析,也可以写PRD文档、用户故事等,结构清晰明确;
(2)流程图类:以博思白板为代表的AI白板类工具,可根据需求描述快速生成业务流程图、思维导图,以及用户旅程图、商业模式画布等多模态内容生成;
(3)原型设计类:以墨刀为代表的AI生成原型图类工具,在编辑区的AI功能中输入需求描述即可生成原型页面、可交互组件等等,直接无缝呈现在画布中;
(4)演示汇报类:以Gamma以及国内AIPPT工具为代表的AI生成PPT工具,可以通过主题描述生成PPT或通过上传Word/PDF/Markdown等生成演示文稿。
不止举例的这些工具,还有很多单一类型的AI工具,专注单环节提效;而AI智能体工具则更像是统筹整个产品设计流程的助手,贯穿于完整工作流。
基于身边产品经理的实践与个人使用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小建议:
不论是选择AI智能体还是单一的AI工具,目的都是提升效率。即使不依赖AI,也有一些优秀的产品经理同样能高效率完成任务,因为他们懂得如何思考问题、整合资源与验证需求。因此,最重要的不是选择哪款AI工具,而是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